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发地”和“试验田”。2006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工作时,出席了温州大学和美国肯恩大学合作创办温州肯恩大学的签字仪式。2014年,温州肯恩大学正式成立。从此,这所大学在温州扎下根来,致力于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培养国际化人才。回顾温州肯恩大学的办学历程,如何认识新发展格局下的国际教育?如何凝练学校办学特色,形成大学鲜明优势?本报记者专访了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温州肯恩大学校长王立。
基点:立足地方办大学
记者:在您看来,中外合作大学与其他大学有何不同?
王立:中外合作大学是扎根中国、融通世界的大学,有其自身特色。以温州肯恩大学为例,它首先是一所立足温州的大学。开放、包容是温州这座城市的活力所系。温州人遍天下,一直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闻名。我想,这也正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将这个办学项目落地温州的原因之一。学校的办学实践,是浙江省教育对外开放的缩影之一。其次,温州肯恩大学是一所国际化的大学,是在中国创办的一所中美合作高校。所以,学校最显著的办学特色,一是将美国优质教育资源引入中国,以创新中美融合教育教学模式为目标;二是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可以说,多年来,我们立足温州办学,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中外合作办学之路。
记者:城市与大学是一种相互赋能、共生共荣的关系。大学如何服务地方、赋能地方?
王立:一所大学的成长总是与服务地方发展紧密相连。温州肯恩大学结合温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进美国肯恩大学优势专业。目前,学校设立了人文学院、商务与公共管理学院、理工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等四大学院21个本科专业(含方向)。根据温州经济发展需求,学校初步形成了以商科为主、文理并重的专业与学科体系。去年,学校的生物信息学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成功入选浙江省级国际合作基地并获批温州市级重点实验室,填补了温州在生物医药信息学领域的空白。
同时,我们还建立了浙江省肯恩创业创新研究院、温州产业经济研究基地、亚洲产业竞争力研究院、创意城市研究中心等平台,引导国际化师资团队带领学生开展市场拓展、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战略及竞争力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记者: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外合作大学怎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格局并作出独特贡献?
王立:中外合作大学肩负着探索和创新的使命。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逐步推进的过程中,中外合作大学要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深度融入这一进程。要迈入产学研突破发展的新阶段,依托国际化办学平台,充分利用优质学术资源,推动区域成为高端人才资源集聚、科技创新成果持续产出的中心,努力促进长三角地区国际教育理念互通、人才互用、资源互享、优势互补,加快打破地域壁垒与障碍。
中外合作大学国际化氛围浓厚。温州肯恩大学 供图
视野:扎根中国看世界
记者:在您看来,中外合作大学培养的学生有什么特色?
王立: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和事务,具备创新、创造和开拓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因此,和传统高校相比,我认为,中外合作大学学生的特色就是他们有独特的国际化视野。近年来,温州肯恩大学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爱国情怀的人才。毕业生超过60%前往世界各地知名大学深造。在世界大学生领袖研讨会等各类海外交流研学活动上,越来越多来自温州肯恩大学的学生发出了中国声音。
记者:培养高质量国际化人才的秘诀何在?
王立:在课程设置方面,中外合作大学从国外大学引进课程,采用国际原版教材,共享国外大学的数据库和电子资源。来自世界各地的高水平教师和课堂的国际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快速成长。同时,小班化、全英文的小组讨论让学生学会拥抱差异、追求合作。在理念上,我们学校尤其注重“为不同的学生找到不同的发展方向”,指引学生在国际化的浪潮中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来应对不断变化的局势,并理性做出选择。
记者:“为不同的学生找到不同的发展方向”理念如何融入人才培养的实践?
王立:在温州肯恩大学,跨学科发展的案例十分常见。比如今年被哈佛大学录取的毕业生窦婉莹,她本科专业是计算机,但研究生申请的是计算生物学和定量遗传学专业。在学校的四年期间,她跨专业辅修数学和生物信息学两门课程,和教授一起做科研、发论文。此外,今年还有一名英语专业的毕业生高辰,十分热爱艺术,课余时间在校内的美术馆做志愿者,平时也会和教授一起做研究,最后跨专业申请到了英国艺术史专业排名第一的院校,还拿到了都柏林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在一些高校,跨专业比较难,但在温州肯恩大学,这十分容易实现。我们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确立了“两个自由”的政策。第一是自由选专业,学生入学后如果觉得不适应所学专业,便可通过一定的程序申请转专业。第二个“自由”体现在,因学校与美国肯恩大学的教学计划、教学教材相同,学生也可以通过程序,自由选择就读地点。这“两个自由”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此外,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国际化的科研、实习、志愿服务等平台,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土壤。
记者:在您看来,如何在国际化的环境中更好培养学子的爱国情怀?
王立:温州肯恩大学筹建之初即与美方商议明确,将党的建设纳入学校章程。自办学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同步进行党的建设、同步设置党的组织、同步开展党的工作。在教学中,虽然中外合作大学用的是国外的教材和教学计划,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但始终坚持学生的根在中国。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从两个方面入手,培养深化学生的爱国情怀。一是针对学生开设具有特色的国情课,包括国情教育、艺术教育及体育等。二是积极融入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学术讲座、时政讨论会、艺术节等滋养学生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品格。
在学生管理方式上,温州肯恩大学设置了“书院导师”和“成长顾问”制度,聘请教职员工担任“成长顾问”,每人对约30名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上的辅导。我本人也兼任着这样的职务。此外,学校立足中外合作大学特色,发动师生讲好中国故事。我们通过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在学生心中根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并鼓励学生参与制作传播中国文化的优秀作品。比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外师生联手制作了一部双语党史课《青春的选择》,在网络平台收获了超过150万的播放量。
外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温州肯恩大学 供图
格局:面向未来图发展
记者:什么样的大学是国际化的、高水平的?大学要怎样做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王立:“国际化、高水平大学”是中外合作大学未来的发展目标。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国际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外合作大学应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度关切全球性问题,进一步深化教育对外开放,加快国际化办学的进程和脚步。
大学的国际化包括: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增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工作和领导的能力;促进全球大学之间科研合作与交流,推动科学研究的整体发展;打造国际化人才高地,发挥国际化人才集聚效应;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将更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带到中国。而大学的高水平应该体现在办学的方方面面,如高水平的办学条件、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水平的教学质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高水平的社会声誉、高水平的升学就业质量,等等。
温州肯恩大学办学时间尚短,目前离“高水平”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未来五年,我们将聚焦以下六项工作,全力实现“国际化、高水平大学”的目标。
一是凝聚共识,互利共赢,引领中美合作办学再上新台阶。学校将夯实合作办学基础,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法治工作,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校际各个层面的深度融合与合作,增进中美理事之间,两校管理层、学院、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联系,持续深化温州肯恩大学、美国肯恩大学以及温州大学之间的互利合作,协力打造合作办学品牌。倾力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将学校打造成政府间、教育界及工商界的磋商平台。
二是以生为本,创新服务,建立科学高效的育人模式。下一步,学校将扩大招生规模,稳步提升生源质量和学校国际化程度。扩大国际生和港澳台学生的招生,积极开展硕博研究生招生工作,探索并支持条件成熟的专业实行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硕博连读制度,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事务体系,提升学生校园生活满意度。
三是强化特色,提升层次,打造国际化优质教育教学体系。一方面,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到2025年前,开齐开全所有计划开设的专业。学校还将适时引进美国肯恩大学医疗养护相关专业,服务地方大健康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强化课程建设。开发在线课程,加强国情课程体系建设,加强艺术教育、中国国情与文化教育中心建设,加强学科基础设施与服务资源建设,加强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推进思政课程建设。
四是加大支持,推动创新,提升科研水平与科研的贡献度。学校将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拓展科研合作交流。深入实施师生拍档科研项目(SpF/SpS)等,支持师生开展各类科研活动。争取建成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2—3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建成2个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同时,学校将积极引导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进一步发挥浙江省肯恩创业创新研究院作用,助推中美科技、经贸合作交流;与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校企联合研发中心;与地方共建海外孵化器或技术服务平台;加大全球商业咨询、政府公共决策参谋等服务力度。到2025年,我们计划建立5个以上校企联合研发中心。
五是提升质量,优化结构,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其一,完善教师聘用体系,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稳定、国际化、教学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其二,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六是融入地方,促进交流,彰显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创新使命。学校将建设若干重要展示基地或平台,积极开展各类活动,加强学城联动,助推建设宜学、宜居、宜创业的“肯恩小镇”,建设好温州肯恩大学附属幼儿园和附属学校,满足“肯恩小镇”乃至温州市的国际化教育需求,构建外籍专家、高层次人才宜居的国际社区。同时,积极推动华侨学院建设,合作建设好温商学院,努力打造省市国际交流基地。
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您认为,它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王立:持续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外合作大学带来种种危机。应对过程中,我们也在逐渐提升对国际化办学风险的认知。后疫情时代,一些优秀做法需要总结,并推动形成长效机制。例如,探索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未来大学新形态,引入世界范围内的优质在线教育资源,并与原有具有特色的实体校园相结合。
未来,中外合作大学要加快融合发展,整合最优质的课程资源,同时开发网络学习、混合式学习等创新性教学模式,将其融入教育教学环节,搭建高效的师生互动交流平台。要探索出适应中国教育环境的高水平国际化办学机制,提升国际化办学抗风险能力。
后疫情时代,中外合作大学要切实提高面对危机的责任意识与应变能力,以服务国家外交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担当,利用国际化办学和人才培养综合优势,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