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合作办学 > 经验讲坛 > 正文
广以理工:对接中以特色资源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2018年增刊第2期)

  在2018年广东“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中,有一匹“黑马”颇引人注目——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以下简称“广以理工”)被列入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中“冲一流”行列,即“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成为入选该项计划的18所高校之一,也是其中最年轻的高校。

  广以理工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4个学科被列为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

  广以理工于2016年12月获批正式成立,并于2017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目前共有在校本科生479名。

  正式成立至今仅两年就跻身“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行列,不禁让人们好奇,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

广以理工是啥?

  当前,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给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国际化办学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由以色列理工学院和汕头大学共同创办的广以理工应运而生,旨在成为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理工科大学,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全球视野和人文素养的卓越工程师和科学家。

  她有几个“特色标签”:

  是我国第一所引进以色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

  是中国和以色列两国在教育领域合作的代表性项目。

  合作方之一的以色列理工学院是享誉全球的理工类大学,被称为“以色列的麻省理工学院”,在世界科研型大学榜单中常年名列前茅。该校先后有3名教授获得诺贝尔奖。

  另一合作方汕头大学由教育部、广东省和李嘉诚基金会三方共建,坚持走国际化、精细化的办学之路,办学质量和水平得到国内外高等教育界的高度关注,是国内进入《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最年轻大学。


有一种精神叫“虎刺怕”

  2015年12月16日,以色列前总统西蒙·佩雷斯参加了广以理工的建设启动仪式,这也是他最后一次访问中国。在致辞时,佩雷斯谈到了以色列的教育模式:“小时候每天放学回家,妈妈总会问我,你今天在学校提了问题了吗?有没有提好问题?”

  犹太文化注重从小挖掘孩子的思考潜力,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学会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质疑和批判能力,这也是犹太民族能够以“创新”闻名于世的关键原因之一。这种精神在希伯来语中叫“Chutzpah”,中文形象地翻译为“虎刺怕”,即不畏权威、颠覆既有思考、超越常规的精神。

  引进以色列理工学院到中国合作办学,是为了引进以色列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倡“虎刺怕”精神的教育方式非常值得中国借鉴。因此,广以理工的新生们“入学第一课”就是:学会提问题,学会提好的问题。

  作为一所年轻的中外合作大学,广以理工旨在成为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理工科大学,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全球视野和人文素养的卓越工程师和科技人才。千里之行,让我们从“学会提问题”开始。

  广以理工十分重视思维教学,使之渗透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们勇于面对困难,常思多问,不惧挑战,探索创新,为梦想积极拼搏。

  以色列理工学院以“创新创业”闻名于世。广以理工注重吸收消化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创新创业特色,全面引入基于“知识三角”模式的办学战略,充分发挥教育、研究和创新三方面所产生的协同优势。广以理工课堂采用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教学模式,融合中国本土的工程实践,注重夯实学生的科学基础,第一年的教学聚焦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的高强度训练,其后循序渐进,使专业课程教学与学生的职业选择和产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师资国际化”也是广以理工的教学特色之一。建校伊始,学校就把师资队伍建设列为首要任务,投入大量资源,到以色列理工学院及全球各地招聘英才,在短短的时间内组建了一支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在内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其中,60%左右的师资来自以色列理工学院,为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根据办学协议,广以理工全面引入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学术传统和学术管理制度,采用以色列理工学院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主管学术事务的副校长、本科生院院长和研究生院院长均由以方教授担任,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与以色列理工学院保持一致,使学生不出国门便可接受“原汁原味”的世界一流理工科优质教育。


有一种办学愿景叫“为人类福祉作贡献”

  打开广以理工的网站,你会看到这样两句话:

  以一流大学为建设目标,力推创新研究、环境保护和社会繁荣。

  提升广东省的创新水平及竞争力,为中国和以色列的进步发展,为人类福祉作贡献。

  这是广以理工从设立之初就定下的学校发展愿景。学校创办阶段,以色列理工学院向广东省政府提出:广以理工将致力于解决环境、能源、健康等中国乃至全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领域。现阶段,学校主要着眼于以下重大问题:如何应对环境污染?如何拓展可再生能源?如何利用高新生物技术保障食品安全?

  由此也奠定了广以理工学科建设及专业设置的原则:着眼于解决广东省乃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而不是“什么学科/专业热门,就设什么学科/专业”。

  与此相应,广以理工确定将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列为重点学科,期望通过重点学科建设带动学校的全面发展,从教学、科研、创新等方面全方位体现办学特色。

  在办学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广以理工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进展顺利,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潜力。在“新鲜出炉”的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中,年轻的广以理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四个学科被列入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

  广以理工目前开设三个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其中,生物技术专业对应于以色列理工学院的生物技术与食品工程专业,是融合理、工知识的跨学科专业,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高校能够开设。广以理工的本科专业设置聚焦于与广东、中国乃至全球社会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各个领域,期望为培养专业人才、推动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广以理工的课堂教学

有一种DNA叫“创新创业”

  以色列理工学院是世界领先的创业生态系统之一,是未来成功企业家的“孵化器”。据彭博社报道,市值达10亿美元的美国各大高科技公司中,担任首席执行官一职的以色列理工学院校友人数位居第7名。

  为什么以色列理工学院校友中能涌现出如此多的创业公司高管?这与犹太人深入骨髓的“创新”基因、“挑战”基因是分不开的,与以色列理工学院在大学培养期间给学生打下的坚实学术基础,以及他们对学生“既注重理论又重视实践”的培养更是分不开的。引进以色列理工学院到中国合作办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期望能够成功“移植”其创新创业的DNA。

  广以理工正式成立之后,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学校正在规划建立科技园区,筹备设立工程研究中心,建立健全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与此同时,学校注意整合学术资源,凝练特色,提出了建设全国领先的理工科大学的发展愿景,确定了“创造知识,服务广东及中国创新创业运动”的办学定位。学校瞄准粤东及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需求,突出创新型产业对接,积极引导集成开放、共享互利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技术转化和技术辐射机制,力争在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中发挥“以色列创新生态链”的作用。

  在目前正抓紧建设的广以理工南校区内,学校还特别规划建设创新与技术转移中心,以期充分利用以色列理工学院的优势资源,一方面支持本校师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另一方面对接本地产业资源,促进本校研究成果的转化。

  目前,广以理工的国际化师资团队与本地企业、政府积极互动,整合资源推动产学研融合已初见成效,如广东省政府布局粤东地区的广东省实验室建设;练江劣V类水质污染治理;被誉为“中国玩具之都”的广东澄海玩具产业升级换代;广以理工与佛山高新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

  此外,广以理工教师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产学研合作,推动以色列科技成果对接本地产业。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和研究创新团队正加速引进、消化以色列理工学院及其他以色列研发机构的技术资源,已经取得前期成果。

  总之,广以理工正在快速打造植入以色列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元素的高端平台,以期对广东省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广以理工师生大合照

有一种兼收并蓄叫“讲好中国故事”

  作为一所中外合作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广以理工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以理工积极推进各项外事业务,加强与港澳地区和国外高校的联系合作。学校利用办学优势,与以色列理工学院进行密切的双向联系,就教学工作、行政团队配合、科研合作等进行多方面协作。学校还积极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互动交流,建立并深化合作关系。2018年7月,广以理工加入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将深化学校与中东欧国家各高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广以理工依托国际化师资和科研队伍优势,逐步建立并深化与国际高水平大学或机构的教学和科研合作。2018年,学校主办了拓扑组合国际会议和广东省生物力学学术年会暨首届粤港澳生物力学高峰论坛,邀请了多名港澳和海外教授学者参会,这些会议都取得了良好效果,提高了广以理工的国际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

  每逢重要的犹太节日之际,学校会举行庆祝活动,以色列教职工准备具有以色列特色的节目和美食,在欢乐的气氛中促进中国教职工和学生对以色列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为促进外籍教师对潮汕地区文化和风俗民情的了解,广以理工还定期组织外籍教师参加一些了解中国文化的活动,如参观汕头的开埠文化陈列馆,游览潮州湘子桥和牌坊街,观看中国传统民俗活动(如端午节赛龙舟)等。学生还成立了希伯来语社团,经常组织语言交流和文化学习活动。

  “讲好中国故事”是广以理工日常工作的重点之一。目前,广以理工的教学和科研人员有超过90%为外籍,学校行政管理队伍里也有多名外籍人士,所有教职工均具备跨文化背景和海外学习工作经历,多元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融合。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在广以理工的合作办学过程中,也促进了中外文化、尤其是中以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供稿|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来源:神州学人(2018年增刊第2期)

责任编辑: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