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简称“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迎来建院十周年。这10年,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始终坚持“质量立院,人才强院,协同办院,声誉扬院”的办院理念,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灵魂、首都情怀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追求卓越的办学质量,取得了卓越的办学成果,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贡献了方案和智慧。
当前,我国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作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突破口,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至今积累了哪些办学经验?未来应该如何发展?带着这些问题,《神州学人》记者采访了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院长吴文英,听她分享学院这十年来的办学经验和成果。
爱尔兰驻华大使安黛文,北京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聂祚仁出席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
从北京工业大学的国际化到国际化的北京工业大学
记者:北京工业大学从与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初识,到确定联手合作,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吴文英:能和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简称“都柏林大学”)合作办学,我们聚集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得到了两国政府及北京市、都柏林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两校团队高效合作,过程虽然辛苦,但是非常顺利。
首先,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的成立占据了天时与地利。中国与爱尔兰长期保持友好合作关系,为建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营造了良好的氛围。1998年,时任爱尔兰总理伯蒂·埃亨访华后,将中国作为重点合作伙伴,中爱两国关系有了较快发展,双方在经贸、教育、科技、文化和农业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并取得了丰硕成果。2011年,北京市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市结为友好城市。2012年,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爱尔兰,希望巩固两国传统友谊,扩大双方各领域交流合作。
其次,人和也是关键因素,建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两所学校自身的国际化发展目标相契合。北京工业大学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就将“建设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办学目标。当时我是北京工业大学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我们在起草“十二五”国际化发展专项规划时,就提出了要实现“从北京工业大学的国际化向国际化的北京工业大学迈进”的目标。提出这个目标之后,我们向学校建言,应该与世界一流大学共同建立一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作为学校国际化办学的试验田。通过引进国外的教育理念、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学术标准、管理和运行模式,并将其融入北京工业大学的办学体系,快速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借船出海,与世界一流大学办学体系接轨。
当时,都柏林大学也有合作意向。他们一方面想通过与中国高校的交流合作提升自身的国际化水平,扩大在中国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想借助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中国教授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开展联合科研项目,产出世界一流成果。那时,北京工业大学和都柏林大学互派交换生的交流项目已经持续开展了五六年,效果双方都很满意,这也为建立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就这样,在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学校自身发展需求的支持下,2012年,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正式建院。综合考虑两所高校的优势学科、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产业需求及国际发展形势,学院设立了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金融学4个专业,并发展至今。
记者:您在“十二五”时期参与编制了北京工业大学国际化发展专项规划,您如看待高校的国际化发展目标?
吴文英:在我看来,国际化不仅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自然的状态。从北京工业大学的国际化向国际化的北京工业大学迈进,听着有些拗口,但这不是文字游戏,其中的内涵完全不同。世界顶级和一流大学的国际化程度都很高,或者说,她们都是国际化大学。
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是北京工业大学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试验田,我们以全球视野、国际规范运行学院,融合两校教育资源,将世界知名大学的课程体系和管理模式内化于学院的教学实践与日常管理中,吸引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人才,形成了多元包容的校园文化,致力于培养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人才,不断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内涵,助力北京工业大学实现成为国际化大学的目标。
记者:“强强联合”为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发展带来了哪些天然优势?
吴文英:我们是北京工业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可以享受到两所大学的“软硬”件资源。
学院设立在北京工业大学校内,可以享受学校建校60多年来积累的各种硬件设施,比如图书馆、校舍、自习室等。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享受都柏林大学包含300多万册藏书的图书馆资源,这些学习资源对于学生来说都十分宝贵。
此外,还有一些隐性资源。我们拥有两所大学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科研平台,以及长年积淀的文化学术氛围,这不仅为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的发展积淀了前人智慧,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跨学科、多元发展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学院拥有了更多办学自主权。我们可以综合国内外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管理模式等优势,因地制宜,独立设定学生录取标准(比如对考生的高考英语成绩提出特别要求),自主制定培养方案,确定中英双语为工作语言,自主招聘管理人员和外籍教师,创新运行体制机制等,有利于形成学院独特的办学特色和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
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姜泽廷,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聂祚仁会见爱尔兰驻华大使安黛文一行
培养放眼全球、心怀祖国的国际化人才
记者:北京工业大学始终坚持“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是如何践行这一办学定位的?
吴文英:第一,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在北京办学,为北京市民提供了高质量的国际化教育资源,这是“立足北京”。第二,学院开设的4个专业与北京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培养的专业人才服务于北京“四个中心”“两区”“三平台”建设,全力服务北京高质量发展,这是“服务北京”。第三,作为较早一批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经过10年探索,我们积累总结了一套办学经验,取得了卓越的办学成果,成为在全国示范引领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重要力量。近3年来,全国40余所大学来学院交流学习,我们受邀分享办学经验20余次,发表中外合作办学论文20余篇,荣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这是“辐射全国”。第四,通过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办学,学院培养了千余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积极作用的毕业生。爱尔兰驻华大使去年参加学院开学典礼时,称赞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是国际高等教育的示范标本。可以说,学院为世界其他跨国界的教育合作提供了中国智慧和解决方案,这是“面向世界”。
记者:中外合作办学不止是简单开设外文课程,更需要结合中外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多元文化中浸润学习。学院如何结合高水平工科院校的优势,实现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培养?
吴文英:我一直坚信教学质量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生命线,追求卓越的办学质量是学院中外双方一致的目标。为此,我们坚持“质量立院、人才强院、协同办院、声誉扬院”的办院理念。学院构建了院-校-政府三级质量保障体系,严格执行中爱两国政府质量保障标准,接受我国教育部每5年一次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每年向教育部提交一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年度自评报告,每5年至7年接受一次爱尔兰教育与质量保障局(QQI)的教育质量评估。这些评估不仅起到了监督作用,更是一种助力,为学院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作为北京市属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享有很多资源,除了各类软硬件设施,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还能充分享受到学校的办学经验。建院之初,我们就和学校共享招生代码,不招收计划外生源,大大保证了生源质量。
此外,因为能同时享有都柏林大学国际化的师资队伍、专业的管理团队,以及其办学经验等资源,学院在此基础上独立打造了科学的培养方案,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在设置学生培养方案时,我们着重强化思政课的考察要求,在满足国家对本科生思政课的学分要求之外,更强化家国情怀和国际理解教育,使得学生既能放眼全球,又能铸造中国灵魂。
学校学生曾自发成立“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用英文和外籍师生分享“共享单车”“对外开放”“脱贫攻坚”等热点话题,讲述中国的新变化与进步。今年两会期间,学院开展了一系列英文主题宣讲活动,学生用英文解读《政府工作报告》,讨论“人口老龄化”“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等话题,让学生真正领悟两会精神,成为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的时代新青年。
在有力的外部监督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下,通过两校的强强联合,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严格的学术标准、良好的学风,初步实现了培养高质量国际化人才的目标。
宣讲团用英文讲述建党百年中的高光时刻
记者:近些年来,学院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有何成果?
吴文英: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方位支持学生成长成才。
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据不完全统计,从2016年至2022年,学院累计286人次获得包括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等在内的多项学科竞赛奖;学生发表学术论文38篇,获准专利、著作权14项,参加国际会议7次。
建院以来,毕业生质量不断提高,多数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至今,学院已培养七届毕业生,共计1600余4人,75%赴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学府深造,其中,超过六成前往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的高校,约五成前往QS世界大学排名前50的名校。
9月21日,由北京工业大学和都柏林大学共同申报的“十年磨一剑,中外合作办学‘一核四维’国际化高质量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成果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这不仅是对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过去10年办学成果的肯定,更激励着学院未来乘风勇进。
为中外合作办学提供“北工大都柏林”方案
记者:近年来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成果喜人,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有所突破,您在学院发展过程中做了哪些具体工作,有哪些经验可以传授?
吴文英:从建院至今,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一些经验成果。
首先,明确学院的定位,强化政治意识,加强党的领导。在与外方沟通交流拟定合作章程之初,我们就写明了学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致力于培养具备国际视野、中国灵魂、首都情怀,精通双语、双文化,拥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其次,双方协同合作聚合力。建院以来,我们和外方一直保持紧密联系,统一认识、加强协同,形成强有力的合力,共谋学院发展。学院的联合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还会通过教学会等各种形式沟通交流。
第三,改革创新英语教学模式,形成了“一二五”模式。一即“一个核心”,培养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型专业人才;二即“两个目标”,提升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学术交流能力,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五即“五条路径”,强化中外融合的国际化师资队伍、优化课程体系、优化教材体系、调整语言评价体系、全方位搭建英语实际应用平台。这一模式在育人实践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四,完善学生支撑和联系体系,全方位关心学生成长。以前是学院辅导员专注做学生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不足,于是为每一个班级配备了班主任,形成了辅导员+班主任的学生工作基本支撑框架,我本人也担任过班主任。同时,学院还从学生共性需求出发,为学生成长做好支撑,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的学生入学后需要注册两个学校的学籍,比较复杂,所以学生们经常会有很多教务相关的问题,我们为此建立了教务专员制度,每位教务老师负责一个年级,专门解答有关问题。此外,我们设置了“院长咖啡时间”,让学生可以和院领导直接沟通,学期内工作日的每周三下午,院领导都会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探讨学业、生活,以及学院发展等问题。
第五,促进中外教师融合。我们设立了师资办,负责协调中外教师有关事务,建立了联合博士生培养机制。北京工业大学鼓励参与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教学和科研的双方教授结队,形成伙伴关系,同时给予中方教师博士生名额,用于开展联合培养,鼓励博士生在两校流动,开展联合研究,推进高水平的国际化合作与交流。
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院长吴文英在2022级开学典礼上致辞
记者:您刚刚提到学院改革创新英语教学模式,在您看来,什么样的英语教育模式才能适应国际化办学的要求?
吴文英:学院除思政、体育、通识课程以外,主要授课语言为英语,有70%以上的核心课程由都柏林大学的教师用英语直接教学,所以对学生的外语能力和跨文化能力要求很高。
我做过很多年的英语老师,深知英语教学的痛点难点,英语学习不只是背单词、学语法,更要养成英语思维,学会用英文思考,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不仅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地方,更是用英语学习的地方,用英语直接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地方。
在学院工作的这些年,我不断将自己积累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和涉外交流经验运用到学院的英语教学中,和学院老师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独特的英语教学模式。
第一,以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打造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学院每年从全球招聘15名左右英语为母语的教师,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大部分还有教授英文的资格证书。同时,我们还会匹配一定数量的中方英语老师,为学生打造纯正的英语学习环境。
第二,推行小班授课模式。学院的英语课特别是外教的口语、写作课是15人一班,规模很小。我们追求高质量的英语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练习口语,和外籍教师学习写作,锻炼思维模式。
第三,使用全进口英文教材。学院专家委员会选定的学术英文教材,重点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第四,打造“浸泡式”英文学习环境。学院将中文和英语设定为工作语言,除了日常的英文教学外,还开设有爱尔兰舞蹈、盖式足球等特色课程,举办英文演讲、辩论赛,组织“我给老外讲中国”等活动,为学生全力营造中英双语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此外,我们还招聘北京工业大学的来华留学生来学院做教学服务工作,给学生营造在真实语境里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环境。
记者:中外合作办学由于其国际化性质,难免会遇到中外文化差异问题,这在学生跨文化交流和中外师资队伍管理过程中尤其明显,学院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吴文英:中外合作办学面临的东西方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差异,包容文化之间的差异,打造中西合璧、和谐共处、中外协同的办学和育人环境。首先,学院在招聘老师和管理人员时就设置了准入门槛,保证学院的教职工在学院发展、教学理念等方面有基本共识,在源头消除大的障碍。
其次,学院会对教师进行培训。外籍教师上课前,我们会组织入职培训,给他们讲解常见的中外文化差异。还会为中方教师提供到都柏林大学挂职锻炼的机会,深入了解国外文化,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学院还会组织多种活动,营造多元文化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如带外教和留学生逛长城、颐和园,和他们一起学习剪纸、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在服贸会等国际会展上,为师生提供锻炼机会;接待爱尔兰政要,将跨文化交流融入日常生活。2014年12月8日,爱尔兰总统希金斯访华时曾接见学校领导和学生,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让学院师生体验多元文化的机会。
时任爱尔兰驻华大使李修文在2020年服贸会上参观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展位并与学院工作人员合影
中外合作办学前景广阔
记者:新冠肺炎疫情给学院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哪些机遇与挑战,学院是如何应对的?
吴文英:疫情确实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学院在工作实践中也探索出一些应对方法。
第一,加强中外协同,形成合力。越是困难时期,我们越需要团结。疫情以来,学院加强了和外方的沟通交流,我们每两周开一次教学会,一起剖析近期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商讨解决对策。
第二,严把教学质量关。为保障这条中外合作办学的生命线,我们动员不同主体,通过各种手段严控教学质量。课堂教学会根据线上教学的特点,不断改进、调整。目前基本形成了学生比较适应的直播、录播、线上答疑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课程结束后学院会对学生进行满意度测试,学期结束时会分析学生的成绩波动等。
第三,建立数字化教育教学平台,着重培养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数字素养。疫情暴发以后,都柏林大学很快就开发出线上会议系统,一直使用至今。同时也会利用一些其他平台,学院曾经使用6个不同的平台同时在线上课,这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数字素养提出了很高要求。
最后,从学院管理层面讲,要实行柔性与刚性相结合、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创造性管理和运行机制。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学院的教学、考核、财务、人事等制度运行应有一定的弹性。以课程考核为例,受疫情影响,很多线下考核无法如期进行,只要能把握教学质量,我们允许教师视情况决定线上考核或是不考核。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双一流”建设更是瞄准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标。结合学院办学实践,您认为中外合作办学如何助推高校“双一流”建设,如何助力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及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
吴文英: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要通过高质量中外合作办学推动“双一流”大学建设,具体有如下措施:
第一,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办学过程中,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制定国际化特征鲜明的独特培养方案,打造国际化办学环境,结合国际社会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调整课程设置体系,调整课程内容,确保一流的专业培养水平。中外两校分别选派优秀教师到都柏林大学和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进行教学工作,给学生提供了一流的教育和良好的外语环境。在此基础上,学院致力于吸纳优质生源,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打造中西文化合璧、多元文化共处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优质的生源配以高质量的教学,培养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应用创新型人才,助力学校的“双一流”大学建设。
第二,合力搭建科研平台,强化人才培养与国际交流。学校设立了专项经费,资助两校教师之间的科研合作,鼓励都柏林大学和北京工业大学两校科研人员之间跨国界流动,开展实质性的科研。两校教师将国际化、高水平的科研合作成果带入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的课堂,反哺本科教学,培养在国际上拥有竞争实力的一流本科人才,助推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学科建设。
第三,实施人才对口挂职锻炼,提升国际化管理水平和能力。通过到都柏林大学的不同部门、不同学院进行挂职锻炼,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的管理人员有机会深度参与、体验和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归国后,他们的国际化管理能力会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同事,推动整体管理水平的国际化,为学校管理水平逐渐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管理水平迈进提供了强劲动力。
第四,设立教学教改项目,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学院专门设立了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教改课题,鼓励教师们参与教学和教改研究,积极吸收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研究成果,因地制宜,通过创新和发展把研究成果植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提升教学和教育水平,同时提升教学研究能力。
第五,实行灵活的人事人才管理机制,延揽全球优秀人才。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通过实行灵活的人事人才招聘、评价和管理机制,能在全球人才招聘中拥有足够的弹性,延揽到世界一流学者和人才,并能保持相对稳定。优质人才是中外合作办学走向成功的核心要素,也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前提和重要保障。中外合作办学能够为学校吸引全球优秀人才提供一个有益的平台,同时也为众多世界优秀的学者提供在国际上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
记者:您认为中外合作办学应当如何走好今后的发展之路?
吴文英:近些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很快,前景也非常好,我们也能感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同行的竞争压力。我认为中外合作办学应始终坚持初心,也就是积极引进世界一流大学优质资源,落地本土,通过不断吸收、融合、创新,扎根中国大地,努力将自己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在此过程中,坚持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王道。具体来讲,要坚持守好学生生源质量、教师质量、管理和办学质量、办学环境等硬件的支持质量、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培养质量,将立德树人的目标真正落地,实现“全人培养”。
中外合作办学涉及多个利益关联体,要使学生、家长、双方大学,乃至双方政府实现共赢。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外方大学在合作办学过程中的发展和回报,与外方大学一起,通过合作办学提升中外双方大学的办学实力,获得更好的国际办学声誉。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