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1日,下午不到4点,宁波诺丁汉大学(以下简称“宁诺”)一间能够容纳百人的大教室里人头攒动。尽管屋外飘着细雨,从城市各地风尘仆仆赶来听课的人依然络绎不绝。
这样的场面让坐在教室一角的王禹琪与赵淑敏倍感快意。她们分别是宁诺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办公室对外关系主管与对外关系经理,也是学校“旁听生计划”的组织者。
“旁听生计划”是宁诺打造“无墙大学”的一次成功尝试,它也让我们看到城市与大学的另一种同框可能:本土高校溢出知识的甜酒,求知者重返校园如痴如醉。
迈克·厄利教授讲授莎士比亚戏剧表演
没有围墙的大学
当天下午4点,“旁听生计划”安排的是一场题为“莎翁表演在中国”的讲座。主讲人是来自英国罗斯布鲁福德学院的戏剧教授迈克·厄利。慕名前来听讲的“学生”,是来自这座城市各行各业的人。在随后的40分钟里,迈克教授精彩地演讲让每一个“学生”都聚精会神地聆听。如果不是事先了解,我们很难分辨这里与宁诺任何一堂常规的课程有什么区别。
“最初,这个项目只能称之为一颗小石子。”王禹琪说。而2017年7月,教育系一名研究生关于高校资源共享的论文引起了她们的注意。向公众开放公开讲座,让更多人加入到自主学习中来⋯⋯“旁听生计划”由此产生。
2017年9月,首期“旁听生计划”出炉。赵淑敏小心翼翼地将第一期预告发布到微信公众号上,忐忑地等待着反馈。结果超乎想象得好——预计招收30个旁听生,结果收到236人的报名,最后不得不扩招。
2018年1月8日,第二期“旁听生计划”开始招募,为了更精准对接还设置了筛选参数,然而报名人数却再一次超出了预期,短短几天收到580人报名,招生名额又不得不再次扩大。
资深制片人Cheryl-LeeFast的公开课
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旁听生计划”印证了宁诺人文社科学院前院长杰夫·霍尔教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Be a life-long student(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某培训机构的物理教师马克斯连续参加了两期计划。“几乎每一场讲座我都会去参加,一周大约要去1-2次。”这个“狂热粉”记得,在2017年的动态博弈学讲座中,她对许多专业术语一脸茫然,回去后便开始恶补。“之前一直抱着继续教育的念头,但离真正的行动总差了一大截。”几番参与后,她无比确信,这就是自己心心念念的学术氛围。
像马克斯一样加入这支学习大军的人,源源不断。“当今是一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知识、科学技术的更新迭代越来越快,作为职场人,我们必须时刻充电,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期待有更多高校能开启知识共享之门⋯⋯”一名青年创业者说出了众人的心声。
宁诺应用语言学副教授DerekIrwin在“旁听生计划”开幕式上与学生互动
知识共享,未来可期
在信息更迭速度飞快、竞争压力陡增的环境下,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的确处于一个升温状态。在多方采访与查阅资料以后,我们从知识共享的角度尝试提出一些“校尽其用”的可能。
互联网领域或许是带动本土高校知识公开的另一个有利臂膀。美国著名高等教育研究者和政策分析专家凯文·凯里提出了“泛在大学”理念,他设想未来的高等教育学习将于全球范围内在大学互通,彼此连接在一起。高校可以尝试通过网络公开课、视频直播、音频等多重形式,拓宽知识共享的阈值,彻底打破物理空间的束缚。
事实上,诸多人文社科类的研究项目多与本土的元素息息相关。是否可将一些此类研究项目,通过公开课的方式去与公众对接,让研究项目真正与本土发生充分反应?在这方面,宁诺也有过先例。在庄以仁《虚拟时间旅行:虚拟现实技术在人类过去重建、存储和共享中的应用》的讲座之前,他曾带队走进位于奉化深山的石桥头村,用360度全景摄像机记录了一对农村老夫妇做豆腐的场景,采集的素材被处理成VR场景,给人们呈现了一个生动的旅游项目。
目前,这场融化知识边界的尝试仍在不断升级。在2018年的“旁听生计划”中增设了直播功能,直播的出现再度打破地域的限制,将这些资源面向所有公众开放。虽然目前在宁波像宁诺这样推出“旁听生计划”或公开讲座的高校还十分有限。但这也意味着,在这一领域可以突破改变的空间还很大。
来源:神州学人(2019年增刊第1期)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