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 > 正文
守护好全英爱国学子和友华人士爱心
驻英使馆携手各界同心抗疫工作侧记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

  作为教育驻外干部,怎样配合国内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工作,做好全英20余万名中国学生学者的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工作,怎样讲好负责任、有担当的中国抗疫故事,是新年伊始摆在驻英使馆教育处全体外交官面前的一份新考卷。

  全面部署 防患未然

  1月28日上午,教育处召开全体会议,专门成立“2020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微信工作群”,用于处内相关信息的通报、沟通与协调。同时,依照工作分工,分别成立全英中国学联、牛津剑桥帝国理工中国学联、伦敦区泰晤士河以北中国学联、伦敦区泰晤士河以南及英格兰南部中国学联、英格兰中部中国学联、威尔士及苏格兰地区中国学联等6个疫情防控群,全英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疫情防控群,以及牛津剑桥大学国内募捐群共8个微信工作群,形成了以教育处全体馆员联结全英83所高校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和29家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共计125人的全英立体防疫信息网络,辐射在英求学工作的9万余名中国学生学者和公派汉语教师、志愿者。此外,指定专人对接使馆馆领导,办公室、领侨处、新公处等馆内相关处室,以及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南方航空公司等多家我航空公司驻伦敦代表处等,负责报送信息数据、协调防疫物资运送、开具相关证明材料等工作。

  彼时,正值中国农历新年,在英中国学子正处在欢庆节日的热烈气氛中,各校中国学联和孔子学院筹备了大大小小的庆祝活动近80场。为避免大量人员聚集,尽可能降低病毒传播风险,保障我学生学者的人身安全,教育公参王永利在会上当机立断,决定除1月已举办完成的41场活动外,明确建议相关高校中国学联和孔子学院取消或推迟原计划于2月上、中旬举办的30余场庆祝活动。全体馆员立刻行动,分别与各活动负责人联系,说明情况、引导思考、稳定情绪,并就活动举办的经费预支、场地协调、校方意见等进行及时沟通、反馈,确保取得各方理解,妥善平稳地完成活动临时调整的各项工作。

  身在英伦 心系故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驻英使馆教育处几位湖北籍馆员,最早收到在汉亲人朋友的求助,也更多接收到自1月下旬以来,来自各方的目光与声音。

  1月22日开始,全英华科校友会、剑桥大学中国学联、牛津大学中国学联、武汉大学英国校友会、北大英国校友会、全英中国学联、全英华人教授协会等陆续发起募捐活动。仿佛有天然的默契,驻英使馆教育处3位湖北籍女外交官,与武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在第一时间响应了为抗击疫情捐款的号召。“虽然不是华科学子,也想为华科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献一份力。“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是我们的捐款留言,也是我们简单而坚定的,想要守护家乡的初心。

image001.jpg

  困难重重 砥砺前行

  随着疫情的扩散,全英中国留学生和华人华侨纷纷行动起来,百余家机构、学生组织、专业团体、企业和个人积极募捐,采购医疗物资运送回国。在2月初国内医疗机构正式确认医疗物资标准前,包括武汉大学英国校友会、全英华科校友会、牛津中国学联、剑桥中国学联等就已经启动了物资采购和运输工作。面对尚且丰沛的欧洲货源市场,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在林林总总的货物中,采购到符合国内医疗物资标准要求的医疗用品。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驻英使馆教育处的全体馆员、全英中国学子学者和爱国人士们,秉持着同心协力、坚韧不拔、胸怀祖国、共克时艰的精神,投入到这场日以继夜、跨越山海的传递爱与希望的战斗中。

  义务参与到这项紧急任务中的人们,有的已经工作,有的还在上学,还有的因临时来探亲访友却因疫情滞留在英,其中懂得专业医护知识的人员并不多。大家都尽可能安排好自己的行程、学业与工作,抽出时间,克服时差、专业领域不同、语言不通、物资标准复杂等困难,既做采购员,又当运输队,为保障国内一线医护人员的物资需求而不懈努力。

image003.jpg

  为了既不因物资不符要求而给一线添麻烦,又不浪费捐赠者的金钱与爱心,许多志愿者彻夜不眠地查阅资料,咨询国内外呼吸科、传染科专家学者,反复确认各个品牌型号的医疗口罩、防护服、手套、护目镜。每一次大家都用心去采买、核对、查验,不论经手多少批医疗物资,都不曾有过一丝一毫的懈怠,为了治病救人,容不得半点疏忽。我们也积极参与到物资采购环节,不仅自己采买了大量口罩捐赠到国内医院,还为资源较少的热心师生介绍可靠货源,帮助他们比价和鉴别。经历过这一战“疫”的许多人,不论最初来自哪行哪业,现在都能对生化防护服的6个等级、欧盟口罩的FFP2/3标准,甚至不同品牌的医疗用品型号烂熟于心,张口就来。

image005.jpg

  入春的英国寒冷且多雨,风暴“西娅拉”“丹尼斯”“埃斯特”接踵而至,为物资的存储与运送增添了困难。自抗疫行动启动以来,剑桥中国学联主席夏俊斐的家里就不太能落脚了,各种物资在他家中清点、核查、打包;浙江大学2012级留学生校友,居住在牛津郡的韩国人柳尚范家里也一直都是满满当当。除了各募捐团队成员的住宅、宿舍、车库被临时征用,申通快递(英国)、速递中国等快递和物流公司也无偿支援,首先保障救援物资的存放和运输。在寒风凛冽的初春,全英华人教授协会主席、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帝国理工学院机械工程教授林建国亲自带领志愿者们前往仓库,分类、打包、搬运、贴标、运输物资,体现了一名大学资深教授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image007.jpg

  1月28日开始,在各航空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大量物资从英国陆续运往国内。最初,在各航空公司救援物资运输收费政策尚未出台之时,南航伦敦营业部经理张剑就决定,开辟绿色通道,对所有承运的救援物资,不论多重,一律优先排仓位,免除所有空运费,同时积极协调机场货运地面操作代理、英国当地物流公司等,免除捐赠方的操作费、安检费、报关费,这一决定获得了各方的大力支持。直到现在,在伦敦的南航客机停运,货机运力减弱的情况下,他们依然坚持不收取任何费用,为从英国发出的救援物资保驾护航。我们为南航已运送物资50余吨,减免大笔运费而感慨不已,张剑却说:“都是应该做的,央企有央企的责任和担当。”而在2月初国内医院紧急求助,剑桥中国学联一时找不到人带物资回国的情况下,首都航空还曾提供两次无人行李托运服务,直接将物资运到青岛,由青岛海关协助加班办理清关手续,再通过物流公司送到武汉。此事并无先例,完全是“特事特办”,一切都是为了与时间赛跑。危机关头连系着医护人员健康保障的接力棒,从剑桥到伦敦,从伦敦到青岛,最终送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及其附属的武汉中心医院医生手中,只花费了不到40小时。

image009.jpg

  与此同时,为了保障医疗物资顺利被航空公司“免单”,或尽可能提前运输时间,在驻英使馆馆领导的授权下,我们为英国北爱尔兰议会跨党派中国小组、医学发展基金会、英国国际教育协会,相关高校,各中国学联等政、商、学各界机构、组织和团体开具物资运输函30余份,涉及400多万元人民币的各类防疫物资。因运输时间不确定,我们有时需要在下班后甚至周末到使馆开具函件,并及时将相关材料交给托运方和航空公司,保证各方沟通及时有效;有时也需要协助师生与物流公司和航空公司进行沟通。一张张带着国徽的红头函件,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通关文牒”,它们既是对全英参与救援的各团体与个人的有力支持,也是我们作为驻英外交官的责任与担当的体现。

image011_meitu_1.jpg

  2月上旬,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突然收紧供应商对医疗用品的出售,几乎所有参与救援行动的团体都遇到了货源紧缩、库存不足、停运退单、物价哄抬的情况。在买到物资和被取消订单的希望与失望之间,没有一个人放弃,大家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找寻货源,耐心与供货商沟通,争取理解和尽快发货。

  为了能够购买到物资,华科英国校友会副会长、伦敦圣芭兹医院超声科副主任邓京多次与NHS和英国红十字会联系,争取他们对中国当前疫情的了解和理解,并在医疗物资供应上给予支持。帝国理工学院博士生周先艳作为全英华人教授协会采购组成员,负责联系学院的长期供货商,找寻合适的物资。2月3日凌晨4点,她忙完学习正准备睡觉,突然发现其中一家供货商网站刚刚上架60箱共计1200件3M防护服,价值4320英镑。为了不错过这批物资,她当即在全英华人教授协会募捐工作群里发了防护服图片,问“有货了,能不能买?”群里负责物资鉴定的曼彻斯特大学医学教授王欣立刻回复“符合标准,可买。”周先艳又问“买吗?”负责财务的华威大学工学院教授王吉红应道“买!”从发现物资,确认型号,到付款购买,我们的教授和学生们只用了30秒。

  而部分在英国买不到物资的中国学联和校友会,则紧急联系在欧洲其他国家的亲友们帮忙采买。有时他们需要亲自前往当地验货、付款,偶尔也会有“扑空”的时候,“只要能够尽快为国内的医生们续上物资,保障他们的安全,治疗更多的患者,我们再辛苦也值得。”武汉大学校友会会长萧岚温柔的声音中透着疲惫。她刚返回英国,正在自我隔离,过去的一个月里,她在国内和英国的志愿者们并肩战斗,为了加快工作进度,常常要忙到深夜。而这几乎也是这段时间以来全英所有战“疫”者们的常态。

  国有召唤 青年有为

  物资短缺、运费高昂、人手紧缺、运力不足、手续繁杂、虚假网站、信任危机……每一个团队都曾遇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依然被许许多多的人们感动着,这场战“疫”将所有人联结在一起。

  来自杭州萧山的4名95后留学生,分别在爱丁堡、伦敦和曼彻斯特就读,她们自己组织亲朋好友捐赠了近3万元人民币,采购物资运回国内。被问到为什么起名叫做“萝卜干保卫队”时,队员陈吉说,“因为都来自萧山,萧山的特产是萝卜干,我们当初就想着,要保卫萧山,保卫萝卜干!”由于人少力量小,她们原本只计划向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捐赠物资,后来陆续采购到了1000件防护服、800双医用手套和100双鞋套,于是也应需支援了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绍兴市柯桥区中医医院医共体总院。

image015.jpg

  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的施大卫和王子丹,分别是1992年和1994年生人,目前都在伦敦创业。疫情暴发以来,他们先后采购了价值约100万元人民币的防护服、口罩等,捐赠给湖北和四川的医院。被问到为什么会投入这么多时间、精力和金钱参与抗疫,施大卫笑笑说:“因为是学医出身,许多同学朋友都在国内抗疫一线,所以也就多上了些心。英国的供货商们虽然不那么好沟通,但只要耐心解释,还是愿意帮忙的。”而他手下的员工,也都愿意理解和支持他,同意暂时先不发工资,待公司资金周转后再行补发。

image017.jpg

  全英中国学联“驰援武汉工作组”共有21名留学生,平均年龄只有24岁。在欧洲医疗物资告急的情况下,他们另辟蹊径,一方面继续采购医疗与生活物资,驰援国内一线医护人员,另一方面与从成都“逆行”前往武汉支援的“雨衣妹妹”刘仙合作,采购了300公斤新鲜排骨,由盒悦餐饮公司的厨师们烹制成美味的排骨饭,免费送给武汉医护人员食用,希望他们补充营养,增强免疫力,既要好好地保护自己,也要带着全英中国学子的美好祝愿,打赢这场仗。

  这样淳朴动人的故事不胜枚举,许多战“疫”者们都说不清自己接打了多少电话,被退了多少次订单,饿了多少餐又熬了多少夜,受了多少委屈又收获了多少鼓励和支持。在物资运抵医院之前,大家的心总是悬着的,而这一批物资还未送达,他们就开始为下一批物资忙碌了。

  在这一特殊时期,我们也用行动支援和守护着全英中国学生学者与爱国友华人士们的善意与爱心,更坚守着我们作为教育外交官的使命与责任。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疫情面前,全英中国学生学者展现出了团结、协作、爱国、奉献的风采。

  1月28日,我们向全英各校中国学联发出第一轮温馨提示,提醒广大在英中国留学人员保持冷静、理性,通过正规渠道关注有关疫情通报和防控指导,不信谣、不传谣,根据专家建议采取适当防护措施。同时,向从国内返回英国的学生发布注意事项,并为希望奉献爱心捐款捐物的学生们提供相关渠道。2月26日,又根据欧洲各国疫情暴发的新情况,发布“关于做好新冠肺炎防治措施的几点建议”,提醒学生密切关注疫情发展情况,做好自我防护。在此期间,教育处网站和各防疫微信工作群均及时更新英国卫生部门、世界卫生组织就新冠肺炎防疫的相关信息,保证信息透明、公开,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

  我们也非常关心在英中国学子的情况。为了让国内第一时间了解英国疫情动态和在英中国留学生的近况,应教育部要求,我们每天向国际司报送英国新冠肺炎疫情情况、英政府涉疫新政等,更新当日留学人员案例,并汇报英国留学人员社团组织(机构)捐款捐物的情况。同时,留管组还就国家留学基金委针对本次疫情期间,拟派出和拟回国公派留学人员的行程调整,与大批留学人员进行沟通,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2月正值中国政府来华留学奖学金项目申请高峰期,交流组就当前中国疫情发展情况和来华留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回应了上百名申请人和校方代表的咨询。

  受疫情影响,许多留英学生被困国内无法返校,又或者在英国滞留无法回家。2月中旬以来,我们回复了无数个咨询签证延期、航班改期、学业受到影响的学生来电和来信。王永利公参和夏建辉参赞在多个场合,公开呼吁英政府和高校理解中国留学生此刻面临的特殊情况,并采取相关措施对这一英国最大留学生群体予以关照。经过多方共同努力,2月17日英内政部正式发布出入境政策指南,宣布目前在英国境内所持英国签证在1月24日至3月30日之间到期、且未违反有关签证规定的中国公民,其签证可自动延期至3月31日。经过反复沟通,许多英国高校也对未能及时返校的中国学生表示理解,并在学籍保留、课程和考试安排等方面进行了协调。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作为英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承诺从1月底开始,为60余名完成学业但因疫情无法回国的武汉学生提供免费住宿,直至疫情缓解。

  2月6日,我们接到浙江省外办通报,一例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已于4日返英。我们第一时间与该生取得联系,并确认其身份。在向其告知英政府应对疫情的相关规定,指导她按照要求做好自我隔离与防护后,从6日到18日,其所在学校的中国留学生事务负责人王婷每天都和她通电话,关心和了解她的相关情况,帮助她排忧解难,还在电话中陪伴她度过了20岁生日。“非常感谢您这段时间每天关心和开导我。”在解除隔离后,该名学生专门来电向王婷致谢。

  正当我们努力安抚留英学子时,英国多地出现了欺凌、歧视和孤立中国留学生的情况。伯明翰、卡迪夫、伦敦等城市先后有中国学生反馈,因戴口罩遭到辱骂,甚至暴力袭击。教育处留管组全体工作人员24小时待命,应对各种突发情况,而交流组则负责与英国教育部、学生办公室、英国教育文化委员会、英国大学联盟等机构就此类事件及时沟通。2月4日,英国全国学生会和英国大学联盟率先发表声明,反对任何形式种族主义的歧视与偏见,并表示愿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支持与帮助。随后,华威大学校长克罗夫特和考文垂大学校长莱瑟姆也发表联合声明,强调愿与中国共克时艰,决不容忍因疫情歧视中国学生的情况发生。

image011_meitu_2.jpg

  一段时间以来,英国教育界纷纷发声,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对中国抗击疫情的真诚慰问和坚定支持。2月5日,英国教育国务大臣尼克·吉布、英国文化教育委员会总干事邓克然在“全英中学生中文演讲比赛”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祝愿中国尽早战胜疫情,人们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剑桥大学、格拉斯哥大学、兰卡斯特大学、伯明翰大学等近30所高校校长或国际处负责人分别来函或录制视频,为中国加油鼓劲,希望各国科学家积极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尽快找到治疗方案,战胜疫情。

image023.jpg

  此外,还有多所英国高校及其孔子学院举行公开募捐,并已将部分款项汇给其在华合作机构或相关医院。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校长梅德温·休斯向身处疫情中心的武汉理工大学表达问候,他说“我们合作了15年,就像是一家人。在这个你们需要帮助的时刻,我们愿与贵校团结一心,携手同行。”他向全校师生发起募捐倡议,并带领学校高层管理人员捐款2万英镑,支援武汉理工大学的防疫工作。此外,北约克郡塞顿社区小学校长艾萨克也表示,学校全体师生对中国朋友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病毒的威胁感到忧心。虽然学校与中国相距遥远,但希望中国人民,特别是武汉人民知道,孩子们每时每刻都在惦念着他们。该校三年级的30多名小学生为武汉市小学生亲手制作了心愿卡,祝愿感染者们早日康复。孩子们稚嫩的字迹和纯真善良的心,让人感动。

image025.jpg

  一个月以来,我们屡屡被那些守望相助的故事打动。无论是众多医护工作者的“不论生死、不计报酬”,还是各地医疗“天团”迎难而上会师武汉;无论是机场塔台向运送医护人员和医疗物资的飞机暖心“告白”——“有幸为你们保驾护航,是我们的责任,也是荣光,祝所有医护人员早日凯旋,平安归来。决胜时刻,We guide you home(我们引领你们回家)!”,还是“雨衣妹妹”的那句“疫情不走,我不走!”都让我们热泪盈眶。而我们身边的这群热血青年和爱国志士,更是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未来与希望。

  这一场战“疫”,让我们更团结,使我们更坚强,也让我们见证了无数个令人难忘的瞬间。我们一次次感动于“爱可平山海”,也一再嘱咐这群依然在英国为抗疫奔走的学生学者们,要保重身体,“遇到困难,来找使馆。你们守护祖国,我们守护你们!”

image011_meitu_3.jpg

  全英中国学生学者和爱国友华人士的爱心传递还在继续。我们热切期盼着,祖国尽快取得这场战“疫”的最终胜利。(供稿/驻英使馆)

责任编辑:周钰凡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