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系统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上强调,战时状态要有非常举措,要把问题想得更严重一些,应对措施更坚决一些,一切要想在前面、做在前面,一切都要做细做实,坚决防止疫情在校园蔓延。
3月5日,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在国新办“介绍抗击疫情国际合作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政府不仅高度重视中国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高度重视外国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疫情发生以来,外交部和各有关部门,以及各个地方为在华外国公民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帮助,在医疗、生活等各方面提供了保障,为他们提供疫情信息和咨询服务。大部分外国公民在中国能安心地生活和工作。地方政府也把在华外国公民纳入整体疫情防控体系和基层街道社区的工作当中,没有把他们当外人,对他们的合理需求予以保障。在华外国公民和患者对中国政府以及中国人民在抗疫艰难时刻对他们亲人般的关心和帮助高度认可。不少来华留学生就纷纷在媒体上表示:“这里很安全,我一点都不紧张。”还有的说:“我们留学生一直受到中国政府的爱护和照顾。中国,我爱你!”在华外国公民还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当中,为防控疫情作出自己的贡献。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高校做好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也是一次大考。为了来华留学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他们在中国的正常生活和学习,中国的高校,特别是疫情最为严重的武汉地区高校,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师生携手,有序行动,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守护着校园的平安,为疫情防控作出了贡献。
武汉理工大学:共同守望“春暖花开时节”
武汉理工大学将留学生疫情防控纳入全校疫情防控整体工作部署之中,引导留学生做好自我防护。疫情形势在国外日益严峻之时,校长张清杰在《致来华留学生的一封信》中写道:“亲爱的留学生朋友们,近来中国以外的一些国家疫情加剧,对此我们感同身受。你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我们将和你们一起共同应对挑战,也愿意向你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共克时艰。”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微信公众号
留学生教育管理中心想方设法为留学生排忧解难,为留学生开具各类证明,办理签证,有时还要前往武汉市民之家等处,代领留学生的签证、护照;安排车辆运送留学生,帮忙退订飞机票、火车票;陪护、陪送身体不适的留学生就医;为每一个留学生协调、分拨生活用电,保障用电、用水、用网正常。
留学生办公室加强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留学生进行心理安慰和情绪疏导。留学生们通过录制小视频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通过撰写文章,介绍在校在汉所见所闻,表达真情实感,对宣传中国武汉良好形象起到积极作用。学院组织学生开展向家人报平安活动,分享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中英文学习资料,组织中文书法大赛、诗歌朗诵和歌曲演唱网络比赛等,使留学生在疫情期间的生活也能丰富多彩。“我亲身体会到了中国力量,我更加珍惜武汉的留学生活。”部分留学生还志愿加入防疫战线最前沿,以实际行动为抗疫作贡献。
来自加蓬的土木工程系学生奥宾是学校国际文化交流协会秘书长,在校园封闭管理后,号召同学们组建一支抗疫小分队,为学生们分发医用物资、蔬菜粮食,组织搭建美食工坊制作面包。小分队还协助宿管老师对留学生进行体温测量工作,安抚同学紧张情绪。
来自斐济的瓦伦·卡普尔连日向斐济主流媒体供稿,向远在南太平洋的人们介绍自己在汉学习生活情况,为中国举国抗击疫情的行为点赞。他在接受《斐济太阳报》采访时表示:“中国在抗击疫情时表现出的专业精神和对人民的关怀,是其他国家很难做到的。作为一名在武汉的留学生,我为能见证这一切感到自豪。”
36岁博士留学生伊斯曼来自索马里,他的妻子是武汉人,大年初一全家在海口被隔离,度过了一个特殊的春节假期。在接受BBC(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他说:“我们在隔离点的感受和网络上负面新闻中叙述的完全不一样。我认为非常有必要向大家介绍我的亲身经历,让大家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巴基斯坦、叙利亚、蒙古、苏丹等几十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通过文字、照片、视频,在朋友圈等网络社交平台上为中国、为武汉、为学校加油打气。
针对分布在3个校区10栋留学生楼的600多名留学生,国际教育学院、校医院、后勤保障处、后勤集团、物业公司、国际交流合作处等单位和部门密切配合。国际教育学院迅速成立防控应急领导小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加强领导和责任分工,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变化,提前预判、部署、落实防控措施。学校疫情防控指挥部多次研究留学生疫情防控和一线工作人员安全防护。留学生教育管理中心第一时间统计学生去向,对留华非在汉学生,落实具体住址,掌握基本情况并定时上报;对滞留外地有困难学生,积极协商处理,做好安顿保障;对留汉非在校学生,建立线上联络机制,同时联动社区做好保障工作。
学校对留学生采取严格封闭式管理,强化留学生日常监测服务——封闭管理、每日测温、一日一报、概不例外。严格宿舍管理制度,禁止任何外来人员访问。国际教育学院全体领导班子下沉到留学生楼值班。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通知栏等将学校发布的疫情防控知识和最新疫情通报转发给留学生,实现防控宣传全覆盖。先后购买、发放口罩15000副、洗手液和橡胶手套350个、电子体温枪20个、84消毒液160瓶,每日对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并做好进出留学生体温监测登记,为留学生生命安全筑起屏障。
学校也为留学生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后勤部门将采购的粮油、蔬菜等定期分发到各校区留学生楼,每周提供一次新鲜蔬菜。学校食堂和东西院超市假期保持对外开放,不便出门采购的学生也可通过网上订购,提供送货上门服务。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微信公众号
武汉大学:用责任筑牢抗疫命运共同体
据统计显示,武汉大学寒假留校国际学生648人(校内住宿500人,校外租住148人)。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国际教育学院全体教职人员在学校党委和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领导下,上下一心,恪尽职责。根据学校《关于成立武汉大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的通知》文件精神,迅速成立学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专班,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各相关部门人员共同参与,建起疫情防控的前线堡垒,用责任筑牢抗疫命运共同体。
在工作专班的统一调度指挥下,学院于1月20日对在校国际学生进行全面摸排,初步掌握相关情况,研判学院防疫形势,确立了全面排查、每日巡察、精细管理、全面服务的方针,进而建立起分块负责、合力推进的防控工作网格:综合协调组、疫情防控组、学生工作组、宣传工作组、招生教学组。5个工作组共同分担了抗疫防控期间的工作协调、物资调配、信息采集、应急处置、舆情引导、内外联络、教学计划、学生服务等各项任务,责任到人,扎实推进。
其中,为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和新学期的招生教学衔接,学院招生教学团队紧锣密鼓,分秒必争。
在学院疫情防控工作专班统一部署下,教学科研管理团队先后出台系列通知,通过学校、学院网站、学生微信群、班级群、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全校在籍国际和出国培训项目等学生推送,同时妥善回复、处理学生各种有关疫情、学籍异动、注册、教学安排等问题和诉求。
来源/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微信公众号
受疫情影响,国际学生入学受限,急需对学院春季教学计划做大调整,这是国际教育学院教学历史上出现的首次重大特殊情况。为完成相应调整,根据学校统一要求实现网络课堂的建立,各部门都处于不计作息时间、极度繁忙的工作状态。
教学秘书与教研室、教师协调,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春季教学安排调整与数据写入、校对工作,经多方努力,在2月11日完成了学院课程虚拟课堂搭建,为2月17日学院课程线上教学工作能够如期进行、保障学院网络教学秩序奠定了基础。
学院教学秘书团队按照分工,及时处理、回复国际学生注册、学籍异动等邮件近2000份;译制学生版在线学习指南并向国际学生推送;处理各院系和国际学生反映的不能通过“学习通”学校门户验证问题达数百人次;尽全力设法解决国际学生的各种合理诉求;紧盯学校各工作群信息,及时向学院教师传达学校有关线上教学通知、要求和问题解决方案,及时指导、解决学生选(撤)课操作和数据处理。
学院后勤战线队伍也和校内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形成联动。坚守岗位、严格管理、温暖服务、积极作为,保障了在校国际学生日常生活所需,为筑起疫情防控堡垒提供有力支持。
疫情发生后,陆续有多国决定撤侨。学生集中转移的防疫难度大,非常时期车辆调度困难。后勤团队迎难而上,多方协调,联系社会车辆,做好妥善布置。协助完成了多批次撤侨工作,对滞留外地学生妥善安置,积极联系帮扶校外学生。
为保障疫情防控期间学生饮食、物资的供应以及必需的医疗资源,学院积极与学校后勤等有关部门联系,争取支持,最大限度的保障了食品、药品、口罩、防护服等物资供应,保证了学生安全和身体健康。1月27日起,学院后勤人员配合学校开展送餐上门服务,还针对部分留学生的特殊饮食习惯,在征求学生需求的情况下送餐入户,一日三餐准时准点。同时协调沟通学校超市为留学生建服务群,保证了饮用水、水果、日常生活用品等的供应。后勤团队24小时坚守岗位,全力确保在校学生宿舍的网络畅通,热水供应,维修维保响应及时。
1月29日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韩进、校长窦贤康、副校长唐其柱、党政办主任徐东兴等领导来到学生宿舍,看望慰问国际学生,检查国际学生生活保障情况。韩进书记表示,学校会全力以赴做好学生们的后勤保障工作,大家一定要有克服困难、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
来源/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微信公众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做最贴心的留管人
1月22日上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际教育学院召开疫情防控紧急工作会议,动员全院教师做好400多名留汉国际学生的疫情防控工作。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有一群留管老师始终冲锋在抗疫一线,用自己的行动和坚守,为留汉国际学生构筑起一道健康安全防线。截至目前,学校在汉留学生中,尚无一例确诊病例或感染病例。
国际教育学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许峰积极投身到学生管理服务的各项琐事中。他时而在微信群里反复叮嘱留学生要按时吃饭、规律作息,时而担任物资搬运工,为学生装卸米面、蔬菜,时而为身体不适的学生安排就医……2月17日,在他的联系下,湖北省荆门市漳河新区双喜街道谭店村向地大的国际学生送来了近8000斤新鲜蔬菜。他立即带头组织在岗老师及丝路国际学生“抗疫钢铁侠”志愿者服务队对获赠蔬菜进行了搬运、卸货、分装。在留学生心里,他是最亲切的“许老师”。
在留学生办公室负责后勤的罗金刚,是这次坚守在疫情防控最前线的留管老师之一。疫情期间,几乎每天都会在丹桂苑留学生大楼看到他的身影。国际教育学院启动双值班以后,他便开启24小时值班模式。2月15日晚上11点多,刚刚结束工作回到家的他,为自己煮了一碗加鸡蛋的泡面,并发了个短视频到朋友圈,配上文字“没有鸡蛋的方便面是没有灵魂的,疫情快点结束吧。”20日,罗金刚等人与丝路国际学生“抗疫钢铁侠”志愿者服务队一起,将购买到的上百斤面粉和蔬菜送到居住在九峰景源里、明畅里、清和里、同安里社区十几位在校外住宿的地大留学生们面前。疫情期间,一些国家组织了撤侨。为了确保学生顺利登上去机场的大巴,罗金刚经常会去送学生,每一次目送他们离开之后,罗金刚才在朦胧月色中回家。他说:“亲眼看到学生们离开我才放心。”
作为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事务办公室主任,罗文旭已经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了一个多月。他每天不仅要与各国驻华使馆、省外办、省教育厅、武汉市出入境管理局等部门保持联系,即时报送在汉留学生数据及异动情况,也要与校外住宿及滞留外地无法回汉的留学生保持联系,听取学生反映的个人困难,为此,罗文旭常常忙到凌晨。
疫情肆虐,武汉封城,身处在疫情风暴中的不少国际学生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紧张情绪、恐慌心理油然而生。为了帮助这些在异国求学的孩子们正确了解疫情,加强科学防控,树立良好心态,老师们陆续在微信公众号推送《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正确的居家隔离方式》《新型冠状病毒“心理处方”来啦!》等一系列中英双语文章,对缓解留学生情绪有一定积极影响。罗文旭的工作之一,便是对留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做及时疏导,加固他们的心理防线。坦桑尼亚籍留学生珍珍受邀到朋友家过春节,却因为武汉封城而无法返回学校。身在外地的她十分惊慌,急着想回武汉。罗文旭给珍珍打电话,表达了自己对她的想念和关心,了解了她遇到的困难。罗文旭向珍珍说明了武汉当前的情况,安慰她:“现在是最困难的时候,老师也希望你们能快点回地大上课。”接着,他温和地告诉珍珍如何处理内心的焦虑和不适感,使她逐渐平静下来。与罗文旭通话后,珍珍主动和朋友沟通,最终决定继续住在朋友家等待回校。过了两天,罗文旭还惦记着学生,和珍珍再次通话后,发现她状态良好,并表示很开心自己能和中国朋友一家共同渡过难关。直至此时,他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关爱留学生,武汉的高校用行动诠释着疫中“情”。
素材来源/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