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 > 正文
杏林处处有妙手 同舟共济能回春
一位留法学子的疫情观察和感受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

  我是一个很喜欢观察的人。有人开玩笑说,这次的疫情分上下半场,上半场中国领跑,下半场全球参与。在这上下半场中,我看到了很多东西。

  远观国内,因为父亲是医务工作者,我虽是远观,但有深镜。除去少许不和谐的因素,我看到的,是一个各级工作协调有序,各个岗位尽职尽责,带有独特中国力量的中国。我看到的是一群匹夫有责、脊承天下的中华儿女。从我自己的专业角度来看,我还看到了一个在疫情面前,科研进度世界领先,诊疗方案快速有效的中国。大量针对COVID-19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背后是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奋战。而短短几个月已经更新到第7版的诊疗方案,更是每个字里都写着医务工作者的不辞辛苦。不用华丽的辞藻,仅仅“安心”两个字,便是这个国家给人民的最好答案。

  近观法国,这个我生活学习了8年的国家。工作上,因为总是在医院体系中实习、学习,所以我对法国的公立医疗系统比较了解。在疫情暴发之前,大量的公立医疗系统人员已经不堪重负,设备老化,设施陈旧,工作时间无限延长,工作环境不断恶化。在低收入群体穿上黄马甲之后,医务工作人员,尤其是年轻的住院医生们,也不得不在疲惫的夜班后,走上街头抗议政府在谋杀公立医疗系统。谁能想到,法国政府还没有对此给出解决方案,一场无声的战争就这样带来了新一轮的考验。

  工作上,由于我自己的课题研究的是肺呼吸窘迫症,所以研究组里都是重症科的医生们,大家从12月份有病例报告开始就一直关注COVID-19的相关新闻和研究进展。研究组里的气氛,也从会后轻松的玩笑话,到后来看到意大利的高死亡率一言不发。到如今,我们研究人员在家待命远程工作,同事却排满了夜班。我还记得最开始的时候,我开同事的玩笑,说他没经历过国内医生的工作强度,同事笑道,“到时候我工作太忙的话,请你照顾我的‘细胞’”。结果一语成谶,现在我每次给他的实验细胞更换培养液的时候,总在担心我的同事们。我甚至有些遗憾没能在他们上一线前请他们喝自己一直珍藏的兰花白茶。连我在美国做科研交流的导师,也被当地医院请求去重症科支援。无他,只能期待希波克拉底誓言能带给他们一份好运。希望等一切尘埃落定,还能一起把酒言欢。

  因为专业相关,我响应我所在的全法学联的号召,加入了全法学联医疗咨询小组。在医疗群内,尽自己专业所能,安抚和帮助因有疑似症状而情绪低落不安的同学们。也是在这个医疗群里,大量义诊的中国和法国医生,在忙碌的工作中,尽心尽力地给出专业的建议,安抚同学们不安的情绪。这些在信息时代无形的援手,迅速,却一样有力,有温度。

  生活中,因为克莱蒙费朗与湖北省关系密切,常有交流合作,所以湖北籍学生特别多。因此克莱蒙费朗的华人群体对疫情的关注,也就早早开始了。在疫情刚暴发时,人们有一些慌张,但这随后便转换成了支援家乡的热忱。很多同学为家乡的医院筹备物资,邮寄物资。在法国疫情开始扩散的时候,面对法国人民最开始的轻视,我们只恨有些人把散漫无知当自由。现在,当新的防疫政策出台,大家一起囤货,一起解读新的政策,集思广益,保护自己。这种振奋人心的乐观态度,让人不禁想起常有洪涝的江汉平原,坦然无惧,化解一切,只待天晴,又是稻子花香。

  从2013年开始,“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词开始进入人们视角。这次疫情,是对全人类的考验,没有国家、没有个人可以独善其身。中国给世界做了很好的榜样,这艘已经立于浪潮之中的旗舰,正驶向其他的被困船只。

  在厄运狂风呼啸而来的时候,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守护世界这座堡垒的一砖一瓦。(作者系法国克莱蒙奥凡涅大学在读生物医学博士生,现克莱蒙费朗中国学者学生联合会负责人)

责任编辑:张静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