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识声第31期在线活动邀请德国柏林夏里特医学院附属柏林卫生研究院的博士生马超,请他分享在德国留学的经验。
马超说,刚开始到异国他乡比较陌生,建议大家在德期间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圈子,比如喜欢打篮球,就加入到篮球队,学会适当抱团,有助于适应环境和克服困难。尤其是在德国全新文化环境中,以及冬季日照短的情况下,要学会及时调整心理,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身心健康非常重要。
在工作学习方面,马超建议大家学会依靠团队,善于积极沟通和主动沟通,主动询问导师课题组有什么项目能否参与,有困难一定要上报,否则导师会误认为你不需要帮助,结果反而不好,容易让导师产生误解。有些同学到了德国后,发现课题组与预期不太一样就选择换课题组,他建议遇到不顺心的时候,不要轻易换课题组。此外,在博士学习期间,论文是工作的敲门砖,提高论文数量可以让自己的简历更丰富。博士学习需要制定好目标,探索自己的出路。在博士学习中学会与导师相处也非常重要。如果希望在德国学习期间多锻炼项目能力,可以向导师表达和展示项目能力,如果导师无法理解你的需求,定位好自己的学习目标开始独立科研和规划。
有同学提到该如何加强国内外合作及论文撰写、如何排序共同作者等问题,马超提醒大家,在投稿前一定要把论文参与者的贡献和作者排序弄清楚。对于论文的想法,一定要自己积极探索,并积极与导师沟通想法。同时,论文想法的创新也是获得高分的重要因素。
如何与导师更好地沟通交流?马超认为首先要理解中德文化差异,来到德国后的前3个月是一个适应期,当时他也遇到了与导师交流不畅的问题。后来,他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就开始积极与导师交流,每天激励自己和导师聊天5分钟、10分钟。他说,在西方社会,多交流是非常受欢迎的沟通方式。他从一开始与导师和同事无话可说,到后来就逼着自己去和导师、同事交流,半个多月后逐渐发现导师与他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多变化。他感言,交流可以拉进与导师之间的距离,逼着自己与他们沟通,融入到他们的吃饭、喝咖啡等日常活动,能帮助工作开展的更加顺利。想融入当地社会,首先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习惯。在德国人面前,变成“话痨”就特别受欢迎,还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果。他认识的一位中国同学,喜欢跟导师交流,导师就特别喜欢,与同事关系也相处融洽,毕业的学术成果也非常多。与导师沟通有问题的,一般是沟通不够有效,或者是还没有学会像他们一样的方式工作。
对于如何避免在与德国人交流时,话题容易被带跑偏的情况,马超认为由于中德思维方式不一样,德国的思维具有批判性,在中国文化中一般都是尊重别人的观点,但在德国,一定要积极表达出自己的理由和依据,对方才会尊重你的观点。他建议同学们要积极表达自己的理由,不要有心里负担,要学会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
本期活动在线讨论氛围非常活跃,参与活动的张博士坦言自己在博士学习期间精神方面有些抑郁的状态,在异国文化差异下,要学会主动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诉求,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学习的开展。另外,中德文化差异大,德国文化比较直接,建议大家多使用他们的方法与之交流,通过德语学习和申请项目学习,帮助自己融入工作团队。(文字整理 陈珊珊 供稿/博识声)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