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百年风雨历程筑就百年璀璨风华。中国人民奔小康、求富强的征程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团结一心、追寻“中国梦”的旅程。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神州学人网联合南非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筹)组织留学南非的学子们学习、感悟百年党史,真实记录学习感想,近期将陆续推出“党史‘非’常学”系列。
正所谓“走得越远,越知爱国”,20000多公里的距离,6小时的时差阻隔不了南非学子的爱国向党之心。走得越远,学子们越是关心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越能体会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筚路蓝缕奠基立业,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伟大光荣。
南非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筹)是覆盖南非全境的中国学生学者组织,旨在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中国学生学者间的交流与友谊。南非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致力于团结广大旅南学生学者,努力打造旅南学生学者之家,为促进中南人文交流和加深人民友谊发挥积极作用。
观《情归周恩来》有感
“我1972年访问中国期间,周恩来无以伦比的品格是我得到的最深刻印象之一。”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领袖们》一书中如是说。
--题记
对周总理最初的印象是来自《十里长街送总理》,人们不畏寒风十里相送,足以证明他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分量举足轻重。那时,周总理的伟大形象已深深印在我心中,今日观《情归周恩来》更是让我发现周总理无穷的人格魅力。
生活中的总理
记录片最开始以周恩来和邓颖超两人的感情为切入点,周邓二人相识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那时彼此虽有印象,只是淡淡的。后来,他们一起加入了由周恩来等发起组织的青年进步团体——觉悟社,彼此有了更多接触和交流。周恩来在法留学,从巴黎名城到渤海之滨的天津,周恩来与邓颖超通过鸿雁传书,增进了了解,升温了感情,确立了共同的革命理想,要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在波涛汹涌的峥嵘岁月里,二人甘苦与共,一起度过种种难关。
新中国成立后,曾多次有人向周恩来建议给邓颖超安排一个职务,周恩来为了党的最高利益,多次拒绝了让邓颖超加入政府任职,而是在妇联工作。邓颖超虽偶尔有些委屈,但她依然理解支持周恩来的决定。因为两人曾有过约定:两个人可以在一个机关工作,但不可以在一个具体部门共事。从这件小事足以看出,周总理的清廉和刚正不阿。
外交场合常有一些演出安排,周总理常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例如,演出舞台剧《游击队之歌》时,演员们全程唱得节奏太过于紧凑,周恩来提议,唱歌不是唱得音越强越好,节奏越快越好,节奏应当再缓些,“没有革命的抒情,就没有革命的激情。”
周总理夫妇对话剧的喜爱维持了一辈子,二人经常在话剧开演时来到现场,又在戏结束前提前离场,以免引起不便。二人也会将自己观看后的感受反馈给创作者,使作品更加完善,因此,他们也被许多艺术家们视为知音。这些细节是我在观看影片前不知道的,原来周总理这么热爱生活,也会看话剧,这部影片给我印象里的周总理增加了更多的人情味儿。
外交场合的总理
除了在工作上的清廉和简朴以及对艺术的了解,周总理更为人皆知的是他的外交智慧和大国风范,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他1955年的万隆会议之行。
1955年4月18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对新中国外交有着重要意义,兼外交部长的周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会议开始阶段,有部分国家代表攻击中国,有的对中国表示疑虑,会议气氛紧张尴尬,剑拔弩张。周总理演讲时开门见山地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 周总理提出,与会者当“求同存异”——即不同社会制度和思想意识形态并不影响亚太国家相互团结合作。周总理充满智慧的答疑解惑和平等开放的态度,赢得了大多数参会国家对中国的理解和支持,为中国外交做出了突出贡献。
爱民在心的总理
周总理不仅仅在外交上有着许多高光时刻,他也时刻关心爱护着广大人民群众。1966年3月8日,河北邢台发生7.2级大地震。地震第二天,周总理不顾旅途劳顿和余震的风险,来到灾区,连续两天指导抗震救灾。在受灾最严重的隆尧县,总理迎着风演讲,为大家加油鼓劲,给了群众莫大的精神支持,使大家逐渐从悲伤中走出来,并稳定了情绪。68岁的总理顶着寒风演讲后,又继续走访整个村落,询问每个人的情况。在遇到一个在地震中丧子的老妇人时,周总理说:“您就把我当作您的儿子吧!”
我的家乡就是河北邢台,小时候经常听家里的长辈回忆周总理的故事,我的爷爷奶奶也是灾难的受害者,他们都亲眼见证了周总理对村民的大爱,打心底里敬佩感谢总理。每每听到家乡村民仍在深情回忆总理,我的心都无比温暖,深情爱着人民的周总理也永远不会被人民忘记。
工作到最后一刻的总理
周总理身上有着那个时代的共产党人标志性的强烈使命感,时时刻刻都把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他将每日的工作都密密麻麻地记录在日历上,一页又一页,直到生命停止的那天。周总理晚年由于经常超负荷的工作,被查出罹患膀胱癌,心脏也出了问题。当总理得知自己的身体状况后,他并没有花时间在治疗上,反而把工作行程安排得更加紧密。他深知自己生命所剩无几,所以迫切希望把最后的时间都奉献给国家和人民。当周总理和邓颖超的秘书赵炜最后一次见到总理时,他躺在病床上,用骨瘦如柴的手紧紧地握着赵炜的手,拜托她,一定要照顾好邓颖超。他放心不下,自己走后独自生活的妻子,放心不下他们收养的孩子,更放心不下工作。他不放心的事还有很多很多,他想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1976年1月8日9时57分,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周总理仍在工作。接着就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令人难忘的一幕,人们自发地站在长安街上目送周恩来的灵车,长长的街上看不到人潮的尽头,只能听到大声的哭喊,小声的啜泣,悲痛像潮水一样奔涌。伫立在寒风中等待的人群,早已不在乎刺骨的寒风,哀痛欲绝的他们只想再多看一眼敬爱的总理,想让总理走得慢些,再慢些……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一国总理,周恩来没有子嗣、没有房产、没有存款,甚至连骨灰都未曾留下。他的骨灰撒在了祖国的江河中,流入了大海。周恩来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人民,而人民也以最深厚的感情来回应他。
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在看完《情归周恩来》后,我对周总理无穷的人格魅力更加肃然起敬。我想起了邓颖超曾写下缅怀词《海棠花祭》:“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在花下树前,大家一边赏花,一边缅怀你、想念你,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