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强调:“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这其中饱含着党对中国青年的殷切期望。认真研读“讲话”文本,深刻把握“讲话”的深刻含义,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始终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人类解放而奋斗。历经百年的历练,我们党由弱到强、由小变大,我们的国家也在党的领导下,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强大、国力强盛的世界大国。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同时我们身为当代青年,特别是作为留学生,必须正本清源,从思想上入手,抓好作风建设,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定理想信念,砥砺前行意志。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路
如果说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灵魂,那么道路则是方向,是实现理想的基本遵循。只有先进的政党,才能打破落后、腐朽阶级的统治,带领中国走向富强。1949年3月5日,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这饱含激情与壮志的话语,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天辟地,勇担重担,勇攀高峰的真实写照。中国人民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所以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指导下,我们广大青年应该认真学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重点是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习中深刻体会党带领人民取得的历史功绩和历史经验,加深对“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这一科学论断的认识理解,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蚀和渗透,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走得再远,也不能动摇要达到的目标
正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明确的目标是鼓舞、鞭策我们干事创业的力量之源。共产主义无疑是共产党人矢志追求的终极目标。在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上,需要我们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制定若干子目标、近期目标,通过一个个近期目标的达成,最终实现终极目标。
青年是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掌握先进的文化知识是其担当历史使命的基本要求。青年正处于学习文化知识的最佳时段,国家经济的稳步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持续投入,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条件,国内日益开放的学术交流,为青年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依靠的主力就是青年。面对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作为一名发展与可持续性专业的留学生,唯有珍惜时间、勤奋学习,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武装大脑。同时,作为一名坚信马克思主义的青年,必须努力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应有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讲话,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既精炼地回顾总结历史,又科学自信地直面担当现实,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初衷本色、雄心壮志和使命担当,讲话特别强调了党和青年的关系,高度肯定了青年在党的事业发展历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指出了青年对于国家、民族和党的未来的重要性,并对青年一代健康成长、建功立业提出了明确要求。
青年是党的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留学生,当自立自强,增强自身在党的领导下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责任感,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在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供稿/全泰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