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 > 正文
乌克兰一个孔院外方院长眼里的中方院长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

  文尼察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于2020年1月获批成立,孔子学院的工作因为疫情迟迟未全面开展。2020年末,王海珍院长主动提出申请,经学校同意后,于2021年3月12日赴任。当时正值乌克兰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王海珍院长毅然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全副武装,拖着沉重的行李箱,告别亲人,孤身一人,踏上跨越两大洲的万里征途。

  航班到达了,可是迟迟不见她出来,她打电话说有一个行李箱不见了,办完所有的行李丢失登记手续,我们终于见到了她,经过20个小时的飞行,看得出她已经非常疲惫了。坐在出发去文尼察的车上,她就迷迷糊糊睡着了,由于下雪路滑,又是整整7个小时的车程才抵达文尼察国立技术大学。本想这么艰难的行程,肯定要休息几天才开始工作,但是第二天起她在自我隔离中,已经按捺不住热情,开始了力所能及的工作。

  我们问她,为什么选择来乌克兰工作,她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她说:“出国对很多人来说是一种磨练,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严峻的情况下,也许过了这道坎,会更加从容和淡定。在异国他乡接受挑战,变得更加独立和坚强,增加生命的韧度。既然要做,就要做漂亮,要不忘初心,为这份崇高的事业尽绵薄之力。”

  她说:

  此行就是要让更多乌克兰人民爱上中文。

  此行就是要在中乌两国人民之间架起一座心灵相通的汉语之桥。

  此行就是要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交融。

  此行就是要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讲好生动的中国故事。

一个人也要成为一支队伍

在没有公派教师、志愿者的情况下,文尼察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只有王海珍院长一个人。但是即使只有一个人也要成为一支队伍,她指挥着自己的头脑和身体,知使命,担重任。五个多月来,她就像带领了很多个自己,不停战斗,到处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确实令人感动。

  王海珍院长一到任就马不停蹄的开始开展各项工作:完成各项预算和工作计划,撰写和制定孔子学院章程,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开设汉语课程,完成赠书订购,组织学生参加“汉语桥”乌克兰赛区的比赛,招生宣传,草拟孔子学院揭牌仪式议程,组织参与乌克兰文尼察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的选美大赛,组织吃粽子话端午活动,组织中国文化智力竞赛和夏令营学中文活动……不仅如此,王院长在闲暇之余还积极参加各种学习讲座。

  在2021年“汉语桥”乌克兰赛区比赛备赛的时候,由于时间紧,她经常加班在办公室给学生认真辅导,一遍一遍地纠正,一遍一遍地演练,以求达到完美,她的敬业精神让我们非常感动。孔子学院图书运抵文尼察之后,正好赶上周末,她周末没有休息,六十多箱图书在周末两天的时间里已经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了图书柜。当我们星期一在学院看到放满了中国图书的整齐的书柜时,都感到吃惊,怎么一个人两天就能将这么多书整理得如此井井有条?她那小小的身体,却仿佛蕴藏着大大的能量,可见她对这些满含中国文化的书籍是多么热爱啊!她来后孔子学院每天都发生着变化,变得越来越漂亮,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孔子学院参观访问。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让更多的人学会说汉语,是王海珍院长来文尼察的初心和使命,从小就喜欢当老师的她,现在成了一名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者,成为了一名文化使者,她为这份使命感到无尚的光荣和自豪。她说:“以前取得公派留学的资格,在海外读书学习,祖国培养了我,现在是好好报效祖国的时候了!”她热衷于国际汉语教育事业,曾经在亚美尼亚留学的时候她就兼职做过汉语教师,让更多的人会讲汉语,讲好中国故事一直是她的使命。

  中国是礼仪之邦。她说,第一次见面不能空着手是中国人的礼仪。第一次见面时,我们每个人都收到了她赠送的非常精美并且独具中国特色的小礼物。出发来乌克兰之前她准备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小礼物,比如中国结、扇子、脸谱、带有中国长城或清明上河图等图案的小屏风、小书签等。当行李箱塞不下的时候,她把穿的衣服往外拿,吃的东西往外拿,但要送给我们的礼物一个都不能拿出来。

  她刚来时住在学校的教师公寓,有位住管阿姨,每天都热情关心她,她们很快就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住了几天要搬走的时候,阿姨很是不舍,她为了表示感谢,送阿姨一个中国结,阿姨非常开心,一个劲地说她会好好保存这份来自中国的珍贵礼物,希望会给她带来幸福。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中国结,但礼轻情意重,蕴含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中国人重情重义的性格,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也许这就是最朴实最有效的文化传播。

  王海珍院长学习了10多年俄语,俄语讲得非常好,沟通完全没有障碍。她在做招生宣传或者文化讲座的时候,数次都有人问她,怎样把俄语说得这么好。她认为有了扎实的外语基础,再从事国际中文教育,才能更深入了解当地民众所思所想,有效的沟通才能加深双方的理解和合作。

  文尼察国立技术大学是新建孔院,任何工作都具有拓荒性质。她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忘记给孔子学院做宣传。在出租车上,在公园里,如果学员有任何问题,她随时给他们解答,还会给他们分享很多汉语学习资料。虽然刚开始因为疫情的影响,不能线下上课,招学员少,但是每个学员开始学习后都兴趣高涨,没有一个半途而废。王海珍院长说:“学生们对中文这么痴迷和热爱,没有理由不想办法把课给他们上好,希望他们每个人以后都能成为中国通,汉语通。”

  我们经常看到她在读书和学习,问她为什么还在学习。她说:“在孔子学院工作,有一种特殊的传承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要深入学习经典,以涵养品格、净化心灵、升华精神,从文化中汲取源源不断的能量,向乌克兰人民阐释推介更多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思念是工作的动力

  王海珍院长只身一人赴任工作,年幼的孩子留在中国。我们经常问她,想不想家,想不想孩子。哪个母亲不想孩子,但是为了工作她选择了舍小家顾大家。经常会看到她驻足观看小孩子们玩耍,应该是在想念她的女儿。有一次,我们看到她难过地悄悄流泪,原来是孩子生病了,她着急想念。她拼命的工作,是为了把时间占满,不要有时间想家,想孩子。

  每个母亲都不愿错过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瞬间。但王海珍院长认为,成为母亲以后不能以照顾陪伴孩子为理由,就放弃自我成长与完善。母女彼此的人生是独立的,孩子要成长,妈妈也要成长,母亲要做孩子的好榜样。

  除了对孩子的思念,还有对爱人的思念,对父母的思念,要有很大的勇气和决心才能在疫情期间一个人离开祖国,离开亲人,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工作。

  王海珍院长的父母都已年迈,她一向是报喜不报忧,给父母展现的都是开心、乐观、快乐的一面,但是私下里不知道她已经偷偷流过多少次泪。她将无穷思念化作工作的动力,期待完成使命之后一家人美好的团聚。前几日她让我们看她女儿吟诵的一首诗歌《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看着她眼中泛着泪花……

  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我们已经深深的被这样一位中国人感染着,感动着。她有温度,有情怀,在我们看来她是一个积极进取且自带光芒的人,温暖自己的同时也照亮别人前行的路。我们相信,在乌方和王海珍院长的共同努力下,文尼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中文,喜欢上中国。(作者系乌克兰文尼察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本文为采访翻译整理


责任编辑:杨匀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