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 > 正文
【两会观察】从“人”出发促进来华留学提质增效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致公党中央提交了一件关于加强统筹高校国际学生招生和培养、继续做强“留学中国”品牌的提案。该提案围绕提升国际招生质量、逐步实施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建设多元文化校园、加强负责国际学生的教师和职员的培训、为国际学生提供职业辅导和就业支持、加强与国际学生的交流联谊、加快国际学生有序返华复学工作等方面,就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给出了建议。

  来华留学助力世界认识魅力中国。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与多个国家和地区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稳定安全社会环境、广阔多元发展空间、中文在国际交流中通用程度等,都在不断吸引世界青年选择留学中国。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数据显示,当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学习,比2017年增加了3013人,增长比例为0.62%(以上数据均不含港、澳、台)。

  来华留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和对外形象展示的窗口,是中外友好交往、促进民心相通的纽带,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平台,是“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也是向世界汇集人才、助力科研国际交流的重要渠道。进一步提高来华留学工作的质量与水平,是更好地促进教育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有机要素,是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厚植全球范围的认知基础。

  2020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先后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北京大学来华留学生、“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回信,在出席中老铁路通车仪式时的致辞中也特别提到老挝留学生写来的联名信。每一封重要回信、每一次亲切关怀都体现了中国对世界青年来华学习深造的诚挚欢迎,都是对中外青年通过加强交流促进相互了解,从而结下深厚友谊的谆谆嘱托,也是对各国青年在华学习期间深入了解中国社会文化、向世界介绍自己真实所见之中国的殷切期盼。

  以来华留学促进吸引、培养国际优秀人才。中华文化素有敬才爱才惜才的传统,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更急需人才、渴求人才。在国际交流日益密切深化的今天,“为我所用”的人才当然也不必一定是黄皮肤黑眼睛。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到2025年时的目标之一是“顶尖科学家集聚水平明显提高”,而到2030年时要实现“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对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无疑也为来华留学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走向世界关键在人才,要加快推进来华留学生教育,努力培养一批知华友华、学有所成的国际化人才;同时,应建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努力使高校处于国际学术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阵地;支持高校开展更密切的国际教育与科技合作,稳步拓展合作新领域,促进民心互通。

  来华留学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掌握知识技能且知华友华的国际化人才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在总体数量、生源国别、接收单位、学习专业、培养层次等方面实现快速提升的同时,也对综合管理水平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做强“留学中国”品牌,归根到底要靠提高来华留学教育的质量和管理水平,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多举措形成合力。

  从学生到管理学生的人,来华留学提质增效不能忽视“人”的因素。自20世纪50年代接收第一批来华留学生以来,经过70余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在经历了尝试性起步、稳健发展阶段后,如今的来华留学更多被关注的是如何在继续扩大数量的同时提质增效。而当前由于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持续蔓延等复杂多变因素,国际教育交流和人才流动受阻严重,我国来华留学事业面临着较大冲击。如何有效应对困难挑战,多措并举发展好我国来华留学事业,为后疫情时代国际教育交流和人才培养提供中国模式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是加强中国教育的对外宣传,拓展外国学生对华了解渠道。目前我国拥有国际学生数量虽持续呈快速增长态势,但与美英等相比仍有一定距离。除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等因素外,外国学生缺少了解中国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平台和手段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国内相关机构可尝试利用国际社会惯常使用的信息平台,不断推出英语甚至多语种的中国高等教育信息。此外,在进一步加强官方层面教育合作的同时,也不应忽视海外留学人员的民间宣传推广作用。同时也要重视留华毕业生校友的作用。国外大学往往针对主要目标招生国家和地区,配备来自或熟悉相应民族文化的国际学生工作者,以增强当地学生家长的亲切感。我们也可利用好留华毕业生校友这支生力军,让他们用亲身经历,以本国人民易于接受的方式介绍中国高等教育,事半而功倍。只有进一步扩大“源头活水”,才能既可增加规模又能把好质量关。

  二是加强相关教育、管理专业队伍人才培养。在教学人才方面,要想打造品牌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建设对来华留学人员更有吸引力的专业课程体系,高水平的教师是关键。应着重为有志从事来华留学教育的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提供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外语水平,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机会,让他们在掌握中国式教学模式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同样精通国际化的教育理念。

  在管理人才方面,与专业课教师相比,辅导员可能是来华留学生接触更多的人,因此其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如何就显得尤其重要。来华留学生来自多元文化背景,性格各异,中文水平不一,跨文化适应能力更参差不齐,容易感受“文化冲击”,这就需要具备过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辅导员帮助他们平稳度过最初的适应期。辅导员就像一个微型的“外事部门”,来华留学生在华学习生活期间难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何妥善解决考验着辅导员的智慧和能力。可见要想当好国际学生辅导员需要多方面的综合素质,然而目前存在的种种现状让为这项工作培养、储备、用好高水平人才面临一些困难。《神州学人》2022年第3期杂志刊载的、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教授葛长波和东营职业学院讲师杨蕊共同撰写的《国际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出路》一文中就提到,目前全国25个省份的235所国际学生招生资格的高校中,国际学生辅导员队伍主要存在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政策落实不到位,工作内容比较模糊,职责边界不清晰,职业能力没有标准,技能培训不全面,管理机制体制不一,职业发展不顺畅等问题。未来应在解决好这些问题上下功夫,进一步明确工作内容和职责范围,确立职业晋升通道,加强外语(英语或多语种,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通用语言,如阿拉伯语、西班牙语等)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让国际学生辅导员有更多更实在的获得感、成就感,才能激励更多优秀人才投身这项事业。此外,还可以通过发掘和培养来华留学生中语言水平好、中国文化理解和社会融入程度高、沟通交际能力强、擅于做组织工作的学生,作为辅导员的助手和有益补充。

  当然,要想持续做强“留学中国”品牌绝不止要在上述这些方面发力,加强顶层设计、课程体制优化、明确质量评估标准、丰富来华留学生文化体验、发挥来华留学生校友作用、留华毕业生就业等等,都需要不断完善。相信只要多措并举,“留学中国”品牌就必然能越擦越亮。(作者系神州学人记者)

责任编辑:杨匀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