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 > 正文
2024年9期|以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推动高校海外引才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2024年第9期)

  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高水平对外开放成为汇聚全球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中外合作办学具有引进海外优秀师资的政策优势和平台优势,从客观上来说,为引进海外学术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发挥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的引才作用,将有助于国家和地方人才战略的实施及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全球视野、世界一流水平,千方百计引进那些能为我所用的顶尖人才,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这为海外引智工作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中外合作办学当顺势而为、有所作为。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涉外办学形式,可以通过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丰富我国教育资源供给,提升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其中,优质海外教师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使中外合作办学从客观上具备引进海外优质教师的政策优势和平台优势。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已具备一定规模,且学科众多、覆盖面广泛,这也为高校引进海外学术人才提供了条件支撑。如何发挥中外合作办学吸引海外人才的效能,助力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设,使之服务于地方人才需求与学校高质量发展,是各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当下应主动担起的一项重要使命。

  依托中外合作办学实现首都高水平人才汇聚

  高校作为高水平教育科研人才聚集地,具有吸引海外学术人才的天然优势。研究表明,尽管高校十分重视海外人才引进,但总体上海外人才引进的数量和质量仍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大引进力度并完善留才举措。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人才评价方法片面单一、人才服务体系不完善、用人制度不健全、研究平台和团队运行模式不成熟、薪酬待遇不具有竞争力、引进国际化师资的环境不具备等。如何充分营造吸引并适宜国际高端人才发展的软硬环境,是摆在高校人才引进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中外合作办学经过40多年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国际化专业人才。截至2021年10月,全国经教育部批准或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达2447个,其中本科以上机构和项目1295个,专科层次机构和项目900多个;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占机构和项目总数的90%左右,在校生数约为60万人,毕业生超过200万人。其中,北京地区凭借雄厚的高等教育办学实力和独一无二的地理优势,已经建设了8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12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办学水平普遍较高。

  有研究指出,中外合作办学可以通过引进专家学者构建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汇聚高水平人才和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平台,从而提升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和区域重点产业人才的支撑度。然而,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引进的海外教师仍存在长聘专家少、教师参与中方科研工作积极性不足、人才引进机制和评估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当前,北京正在大力“建设首都高水平人才高地”,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并持续增强国际化人才吸引力度,致力于为海外优秀人才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为了深入探讨首都高校如何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路径有效引进和使用海外教师,本文选取北京地区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举办的14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3所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展开探索性调研(数据采集时间为2023年5月),通过了解其海外教师在引进和使用方面的现状、成效及面临的挑战,分析这一人才引进路径的可行性,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及建议,以期为首都乃至全国高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图:中外合作办学海外教师调研主要内容一览 

  海外教师在华工作现状分析

  海外教师数量。根据调研,7所院校年平均使用海外教师共262人次。由于各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数量与学生规模不同,因此海外教师数量也不同。从生师比来看,3所院校在15以内,4所院校超过30,远高于我国普通高校生师比约18的平均值。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中外合作办学原则上要求满足四个“三分之一”。简言之,外方教师承担三分之一以上的教学工作即可,对于教师数量并无明确要求。因此,多数中外合作办学以中方教师授课为主,在中方教师充足的情况下,合作办学生师比总体趋于正常。另一方面,部分海外教师存在一人承担多门课程的情况。

  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与海外教师比偏高,意味着每位学生拥有的海外教师数相对较少,反映出合作办学海外教师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建议中方院校通过与外方合作院校协商,加大海外教师引进数量,同时考虑自主引进海外优秀人才以充实合作办学的国际化师资队伍。

  海外教师在华工作时长。海外教师在华授课主要存在两种方式:一是定期来华授课的海外教师,即“飞行教师”。他们在国内授课停留时间大多在3周以内,部分达到每学年6周以上。二是全职在华工作的海外教师。全职在华工作的海外教师往往承担较多的教学任务,部分教师还参与合作办学的管理工作。数据显示,“飞行教师”占合作办学海外教师总数的半数以上,是合作办学海外教师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参与调研的院校中,有2所合作办学机构建立了35-45人的海外教师团队,其全职在华海外教师趋近100%,支撑了较大规模的合作办学,教学稳定性良好。

  海外教师的学位与职称。从学位和职称结构看,参加调研的合作办学海外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66%,其中4所院校的博士率达到80%以上;从专业技术职称看,5所院校中具有高级职称(正高和副高)的合作办学海外教师比例达到34%,其中3所院校更达到68%以上。这表明,海外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比例整体偏高,反映出较高的学术水平。但进一步观察发现,具有较高学位和职称的师资主要是“飞行教师”,他们多为海外合作院校的本校师资,其中包含部分华人教师。鉴于这些“飞行教师”的学术水平较高,建议中方院校充分利用其来华授课的机会,安排学术讲座、专业研讨、工作坊、论坛、会议等活动,促进他们与中方院校教师的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及研究生联合培养等,并在条件成熟时将其引进,尤其建议高校重点关注其中优秀的华人教师。

  研究也注意到,有部分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海外教师的博士率相对较低,教师没有评定专业技术职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招聘具有博士学位且全职在华工作的海外教师难度很大;另一方面,学校尚未建立针对海外教师的职称体系,因此海外教师无法评定专业技术职称。建议学校考虑将合作办学本校全职海外教师纳入学校整体教师工作体系。在积极招聘具有博士学位海外教师的同时,鼓励和支持现有海外教师在职深造,提升学术能力;同时制定针对海外教师的岗位职称评聘方案或采取与本土教师趋同的岗位评聘管理。对于其中业务素质突出、师德师风良好的优秀海外教师,可以培养其作为学校长期聘用的对象。

  海外教师参与办学情况分析

  海外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情况。参与调研的大部分合作办学以本科生培养为主,因此,海外教师亦主要参与本科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仅少部分会参与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调查显示,海外教师授课数量为1-4门不等,平均授课时数为32-64学时(1-2门课程)。部分海外教师除授课外,还参与了中方高校的教学研讨工作,并且少部分参与了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修订、教改课题和教材编写、指导学生竞赛、教学管理以及招生宣传等工作。总体而言,合作办学海外教师以授课为主体工作,参与其他教育教学工作较少。

  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我国人才培养水平提升。海外教师完成在华授课任务实际上仅仅是满足了师资引进的最基本目标。建议合作办学院校研究如何充分挖掘和使用海外教师资源,如在其来华工作期间使之深度参与中方教育教学活动,与中方教师一同探索有利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方法和路径,并探索设立课题、资助项目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鼓励海外教师独立或与中方教师合作进行探索。

  海外教师参与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情况。调查表明,中外合作办学海外教师为中方院校提供学术讲座或参加中方学术会议的情况不多,且在中方院校从事科学研究、合作发表论文、指导研究生或参与中方学科建设的情况更少。这说明合作办学海外教师参与中方院校科研活动的活跃度较低。结合前文所述,部分海外师资(如“飞行教师”)的学术专业水平较高,如能在其来华工作期间充分发挥学术专长,参与中方主导的科研活动,与中方教师开展良好的学术互动交流,将有利于促进科研合作和论文的产出,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其来华工作的意愿度。

  海外教师参与教师发展情况。调查显示,仅有少量海外教师为中方院校提供教师培训和教学指导,也较少有中方教师受海外教师邀请到外方院校交流访问,这说明海外教师对中方院校教师发展和职业能力提升的贡献度不高。众所周知,合作办学聘请海外教师的成本很高,中方提供了大量经费和服务用于保障海外教师来华授课。因此,建议让海外教师承担一定的教师培训工作,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为中方提供教师培训和讲座、与中方教师共同备课或共同授课、组织中方本土教师观摩外方课程等。而中外合作办学所在院系可以联合本校教师发展中心共同设计教师发展活动,充分利用海外师资在华工作时机,提升本校教师的国际化授课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促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海外教师推动校际国际合作情况。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深层次的国际教育合作模式,应发挥其对学校国际交流合作的助推作用,如建设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专业领域联盟、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等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海外教师作为中外双方合作的参与者和实施者,有着推动校际合作方面的便利条件,但遗憾的是,只有少数海外教师参与到拓展国际合作项目或平台的建设之中。建议提升海外教师在推动中外院校国际合作方面的积极作用,如发挥“飞行教师”和全职在华教师促进中外合作的代表和信使作用,推动两校合作建设高质量平台,并依托平台促进两校的教育与科研合作,进而推动双方实质性国际合作成果的落地。

  策略与建议

  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已经进入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建设阶段,中方院校须提高站位,结合国家和地区的人才战略,立足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来重新定位并规划其中外合作办学。要充分认识中外合作办学作为引进海外人才路径之一的特点与优势,主动创造条件并建立工作机制,使之成为吸引和汇聚优秀海外学术人才的平台,提升其对中方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教师发展、国际合作等方面的贡献度,促进中方院校的高质量发展。为此,本文结合调研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加强合作办学海外教师引进与培养,促进教师资源优化与教学质量提升。在参加调研的机构和项目中,合作办学的学生与海外教师平均生师比明显偏高,反映出合作办学海外教师资源相对不足,建议学校加大合作办学海外教师聘用力度,保障合作办学国际教师供给。此外,鉴于海外教师中“飞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比例整体较高,且包含部分华人教师,在客观上适宜作为高校人才引进的对象,建议院校通过长期细致的工作和良好的人才机制将其适时引进。而在华工作的全职海外教师多为教学型教师,其学位和职称所反映的学术水平相对低于“飞行教师”,建议学校注重对这一部分海外教师的在职培养,以持续提升合作办学海外教师的整体学术水平,确保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同时也为学校高水平海外师资打造“蓄水池”。

  其次,促进合作办学海外教师融入中方发展,深化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平台建设。中外合作办学海外教师在华工作期间以教学为主,较少参与中方其他教育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教师发展等工作,对于推动建设国际联合研究/教育中心(联盟、基地)等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方面的贡献度有限。建议中方高校积极创造条件和建立工作机制,促进合作办学海外教师参与中方发展,在其在华工作期间,安排深度学术交流活动,推动开展高端国际合作。

  再次,以合作办学拓展人才引进路径,打造海外人才聚集小高地。参与调研院校普遍认为,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引进海外人才是可行路径。但在实际执行层面,各高校却并未将这一路径纳入学校人才工作的整体规划中。一方面说明依托中外合作办学引进海外人才尚未广泛得到高校重视;另一方面,反映出合作办学海外教师尚未显现对中方院校发展的价值优势。建议中方高校结合国家与地方人才战略需求,认真研究并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这一国际教育合作平台,通过举办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吸引、汇聚海外优秀学术人才,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提供配套政策和高质量服务来建设海外人才聚集小高地,服务中方高校“双一流”建设,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作者冯江鸿系北京化工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曾先后留学英国和德国;李显龙系北京化工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科员,曾留学英国;高兴系北京化工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科员。本文为2023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重点立项项目阶段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施惠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