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 > 正文
我与孔院的“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 来源: 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

  我与孔子学院的交集始于2006年,先后担任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和巴勒斯坦圣城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作为孔子学院的追随者、参与者,用近两年的流行语“双向奔赴”来形容我与孔子学院的关系再贴切不过了。

孔子学院为中马合作架起桥梁

  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成立于2008年,由江西师范大学与塔那那利佛大学合作建立。自成立以来,除了开设国际中文语言传播课程,开展精彩纷呈的人文交流活动,孔子学院还通过发挥自身的桥梁作用,促进两国之间的多领域合作。

  在孔子学院的牵线搭桥下,塔那那利佛大学先后与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共建“中马大学地质之家”,深化在地质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地质调查与矿业开发等领域的合作;塔那那利佛大学与江西师范大学合作成立的“马达加斯加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对非洲特别是马达加斯加的文学、历史、政治、经济、法律、民俗、国际中文教学等各个领域展开研究,为我们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与社会提供了重要窗口。

  此外,塔那那利佛大学还与中国科学院开展“中非联合研究中心”项目合作,与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机电工业学校合作成立“马达加斯加鲁班工坊”。“鲁班工坊”的设立和发展让马达加斯加高等教育受益良多,不仅给当地带来了顶尖设备,还提供了宝贵的技术和人才交流机会。鲁班工坊帮助他们实现了在电气工程、汽车工程、机械工程和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的本土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为该国的工业化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很多人才。


塔那那利佛大学学生余赛亚(前)获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一等奖后回到马达加斯加

孔子学院使得中国不再陌生和遥远

  圣城大学位于耶路撒冷东郊一个名为阿布迪斯的小镇。2019年,圣城大学孔子学院成立。

  我作为中方院长初到巴勒斯坦时,发现当地人很喜欢用日语或韩语跟我打招呼,有些从未离开巴勒斯坦的人却能说流利的韩语。对于中文推广者来说,这种遭遇多少有些尴尬。于是,我组织孔子学院教师和志愿者经常穿着印有中阿文“你好,中国”字样的孔子学院文化衫走街串巷,在当地中小学组织中国文化体验活动。如今,巴勒斯坦学习中文的注册学员持续增多,中国对他们来说也不再陌生和遥远。

巴勒斯坦大学生在用毛笔书写阿拉伯文字

  在马达加斯加工作时,一名孔子学院马方员工在中方教师欢送会上曾动容地说:“通过孔子学院,马达加斯加人得以更真实和全面地了解中国和中国人。在孔子学院,马方员工和中方教师是温馨、和谐的一家人!”


李海军(前排左四)和他教授的巴勒斯坦外交部中文学员合影

  孔子学院20年的发展历程,是一场“双向奔赴”的过程。在中外方合作机构、中文教师和学习者等多方共同努力下,孔子学院得以从容应对挑战、解决问题,开展健康、稳定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这也是孔子学院迎接美好未来的动力源泉。我深信,孔子学院一定会在“双向奔赴”中行稳而致远,祝孔子学院20岁生日快乐!(作者曾任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和巴勒斯坦圣城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责任编辑:贾文颖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