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项目正式启动以来,我国已向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7万余人次。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们跨越千山万水,怀揣对语言与文化的热爱,远赴世界各地,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他们不仅教授中文,更传递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中国的活力。面对语言障碍与文化差异,他们以耐心、智慧与热情,激发学生们对中文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理解,书写了一段段跨越国界的友谊与合作的美好篇章。
11月16日,2024世界中文大会平行会议“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人才培养”研讨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曾赴海外任教的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代表们在线下相聚,讲述了他们难忘的志愿旅程。
悄然发生的改变
“我觉得用一个词概括我做志愿者的经历,那就是成长。”今年1月份,邱文静成为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孔子学院的志愿者,短暂的志愿者生活却让她感受到了从内而外的变化。“以前我很内向,但是因为志愿者的工作,我不仅更独立,也渐渐变得外向开朗。”
在孔院的那段日子,邱文静逐渐克服性格上的限制,并且充分发挥自身才艺特长,成为孔院各种中国文化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学生们很喜欢中国文化,文化体验活动会激发他们对中文的兴趣,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深入了解中文、认识中国。”邱文静说,“书法尤其受欢迎,因为它的体验性很强,几乎每一场活动都有学生排着队让我帮忙写他们的中文名字,他们还希望我们多写一些,作为礼物给朋友带回去。”
邱文静帮助当地人体验中国书法
在匈牙利,邱文静的同班同学王翊暄,也经历了同样的成长过程。“从2023年10月到2024年7月,我一直在匈牙利久尔市一个下设教学点负责所有的中文课程。虽然之前曾经在匈牙利做过交换生,但是再次以老师的身份回到这里,心态和经历还是很不一样的。”王翊暄说。
作为一个新手老师,他曾经遇到过难以表达的情况。“有时候一些问题,不知道怎么解释,我就会给学生表演出来,让他们猜我表达的意思。”他不好意思地笑着说,“这其实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他们的时候我也在学习。也是这段经历之后,我变得更有能力、更有热情,也更有勇气了。”
王翊暄在罗兰大学孔院久尔教学点组织春节文化活动
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们在教学实践中快速成长蜕变,他们精心准备的中文课程,也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
在教学点,一位中文学员引起了王翊暄的注意。“他生活在农村,家里情况比较困难,很难实现来中国留学的梦想,学习中文成为他生活中为数不多有趣的事情。他在学习中文的过程认识了很多中国朋友,通过学习中文更加接近中国。”王翊暄说,“他学习中文有近12年的时间了,之前曾给我写过一篇作文,题目就是《中文课完全改变了我的生活》,作文后面还附了一张表,记下了12年来这个教学点所有中文老师的名字、家乡和在任时间,他对中文、对中国的感情真的非常令人感动。”
只增不减的热情
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怀揣对中文教育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播的热情,投身于这一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事业中。在去喀麦隆做志愿者之前,叶胤俊从来没有去过非洲,到孔院之后,她收获了很多不一样的体验。她说:“我们当时在马鲁阿大学高等师范学院教学点,已经到了撒拉哈沙漠的南边,气候非常炎热,当地的条件也不太好,我们常常在苦中寻乐,留下了许多难忘的记忆。”
叶胤俊和学生一起剪纸
到达孔院的第二天,她们就接到了第一个任务,做孔院面试官,面试那些申请到孔院学习的学生。“很多学生根本没有中文基础,我们没法用中文面试,只能测试他们的中文学习能力,现场教他们一些东西,看他们是否能理解。”现在回想起来,这个任务依然让叶胤俊记忆犹新,“这样选出一批学生,来源多样,有政府官员、个人商户、数学老师、理发师、裁缝。他们因为各自的目标来孔院学习,我们也因中文结缘。”
因为生源复杂,学生接受能力不同,给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叶胤俊说:“当时我们那个教学点有5个志愿者,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难点。有时候上课遇到没有讲清楚的语法点,我们回去以后都会反复讨论,不论时间地点,有时候边切菜边讨论,看看彼此有没有什么好的经验。在那一年任期里,我们扎扎实实把自己所学都用在了学生身上,反复实践,特别想我们会的东西都教给他们。”
这份热情不仅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更贯穿于志愿者们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与当地居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用自己的行动搭建起“中外友谊的桥梁”。
“离开喀麦隆前,学校里一个很可爱的司机——阿巴卡很伤心,他觉得一批批志愿者老师离开后,从来都没有人再回来过,所以不想和我们说再见。”叶胤俊对这句话一直耿耿于怀,“今年我写了申报书,或许会回去调研,我决定先不告诉阿巴卡,到时候见到他可以给他一个大大的惊喜。”
在澳大利亚霍巴特,陶虹源也收获了一份跨国友谊。“艾玛是我们那个学校的中文老师,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在我刚到霍巴特的时候,她很热情地帮我们解决问题,耐心教我们俚语,帮助我们融入当地社会。慢慢地,我们发现彼此的兴趣爱好也很相似,关系越来越好,在我们遇到困难时给了我很多温暖和帮助。”陶虹源说,“她会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以及我的生日为我送上祝福,会学着去做中国菜为我庆祝,学着唱中文歌表达对我的喜爱。”
他们的友谊也没有终止在澳大利亚,今年,艾玛带着她的丈夫来到中国旅游。“当我们重逢在江北机场的那一刻,我们一句话都来不及说就紧紧拥抱在了一起。在澳大利亚,他们带我领略了当地风情,这一次也轮到我带他们体验,我感受过无数次的大美中国。”
陶虹源与霍巴特当地学生交流
充满希望的事业
“加入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直接启发了我从事国际中文教育的梦想,完成了志愿者工作后,我更加坚定了梦想。”2007年,郭佳佳被派往泰国,在曼谷一个华文小学里担任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在那里,她感受到了中文的力量。
“那时,班内有一个调皮捣蛋的学生,经常让老师们既头疼又无奈。为了不让他影响到其他学生,我就在课后补习时间用简单的中文和他聊天,并在聊天过程中激发他对中文的兴趣。”她说,“慢慢地,他对中文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问题学生’不再调皮,开始愿意回答问题,中文水平突飞猛进。而且因为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其他课程成绩也跟着提高了。”
郭佳佳在曼谷一个华文小学里担任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
前些年,郭佳佳重新和这个学生取得了联系:“我看到他现在在中国留学,他希望将来能回到泰国做一名本土中文教师,把学到的知识、得到的爱,传递给更多孩子。”
在高伟的记忆里,在保加利亚担任志愿者的时光里每一天都很耀眼:“初到保加利亚时,那里的中文并不普及,于是我们办了很多中国文化活动,努力认真做好教学工作。”
2016年,她组织了一场主题为“小城之春”的春节联欢活动。“我一个人差不多忙前忙后准备了一个月,邀请小朋友上去唱儿歌,联系了中国武术俱乐部的人来表演,量身定制了所有演出人员的服装。活动吸引了特别多人来参加,当时整个剧场里座位都坐满了,还有人站在走廊里、台阶上,我上台后看到非常吃惊。”她说,“那次活动之后,就能明显感觉到当地对中文的接纳度更高了,去任何地方,都有人认识我,都在用中文和我打招呼。”
高伟策划主持了“小城之春”春节联欢活动
担任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的经历,让郭佳佳和高伟坚定了继续从事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信念,她们都在天津师范大学部校共建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研究院工作,继续着这份充满希望的事业。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20年来,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因怀揣满腔热爱,跨越山川河海,无畏前行,书写着一段段关于成长、奉献、联通与融合的故事。展望明日之景,他们将在这条道路上继续求知探索,不断磨砺成长,在中文之花璀璨绽放之地,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击掌前行。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