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20日,我国开通首条64K国际专线,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成为国际互联网的第77个成员。
彼时,在大洋彼岸的另一端,海外留学人员开始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他们渴望在互联网上听到更多来自祖国的声音。
1995年1月,作为全国唯一一份主要面向海外留学人员的综合性刊物,《神州学人》成功“连网”,《神州学人》电子版(即如今的神州学人网,英文缩写为CHISA)创办,通过互联网为留学人员送去“精神食粮”。
自神州学人网站诞生之时起,安艳琪便在网站负责编辑工作。她是技术编辑,从零开始自学计算机技术,成为编辑部最早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技术骨干;她也是文字编辑,每周要整理2万字的新闻材料,再到电脑上逐字敲下,及时为海外留学人员送上国内最新资讯。
在网站的这些日子里,安艳琪努力、拼搏、奋斗,克服早期工作环境差、条件艰苦的限制,一路摸爬滚打,见证网站影响力越来越大,收获了越来越多忠实的海外读者。同时,她也不断摸索如何为留学人员更好地服务。于是,有了第一次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与留学人员联欢;第一次开设海外镜像站,为留学人员更快获取资讯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第一次组织留学人员线上云招聘,为他们更好回国服务牵线搭桥……讲起这些,她总会略过事件背后那些大大小小的难题,说自己很幸福,在努力为一份自己热爱的事业拼搏。以下,是她关于那段时光的回忆:
从零开始
1995年,《神州学人》电子版正式创办,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互联网是个新东西,编辑部里谁都没接触过电脑,不知道电脑怎么用。我是一个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喜欢钻研的人,就主动找了一本讲计算机知识的书,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把它啃下来,成了编辑部最早掌握计算机知识的人,谁有不清楚的问题都来问我。甚至后来一次去澳大利亚出差,使馆教育处的电脑坏了,我还帮他们修电脑。
安艳琪(右一)在工作中
五星红旗是早期神州学人网站上最醒目的标志,打开网站,左上角就有一面飘动的红旗,以当时的网络技术而言,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在之后的几年里,这面飘动的红旗被众多网站竞相引用。
当时,为了能让红旗动起来,我们耗费了许多心力。为了实现飘动的效果,我们先是找人把红旗画出来,然后再由当时编辑部的美编王尔强一帧一帧地做出来,看到红旗飘起来的时候我们都特别激动。
在内容方面,创办之初,神州学人网站就开设了“时政要闻”“经济视野”“科教巡礼”“文化天地”“社会之窗”等综合性、新闻性栏目。后来又筹办“中文报刊阅览室”,我们几乎订阅了当时市面上的所有报纸,涉及时政、体育、经济等各个领域,每周都先把报纸上有价值的内容一个个剪下来,做成剪报,再编辑、发稿。
网站每周更新一次,一次更新的内容大概有2万字,没有扫描机,发布上网的内容都是手动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的。
每周发稿的事情由我负责,用拨号上网的方式,编辑部和清华大学网络中心各设有一个调制解调器,从编辑部给清华拨电话,拨完电话就“滋儿滋儿”响,声音特别大,全楼道都听得见。电话通了以后就可以把内容直接上传到清华的服务器了。
那时候网络环境不好,网速很慢,带宽只有56K,2万字的文本就要传很久,根本不敢考虑增加图片。即便这样,也经常发生断线的情况,那就只能从头开始拨号传输。如果实在传不过去,我就把文稿内容拷贝到软盘里,直接带去清华大学网络中心,在那边发布。
因为网速限制无法上传图片,为了让呈现形式更丰富,我们只能在文章标题上下功夫。为了让标题呈现颜色变化并动起来,我自学Flash,学起来不容易,经常回过神来时间就到凌晨3点半了。
网站创办后短短半年内,用户订阅数就达到了8000人,在当年,这是很难得的成绩。《神州学人》电子版还被美国国会图书馆电脑网络中心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正式编目,成为第一个被此类国际大型图书馆编目的中国内地中文新闻媒体。
与此同时,我们也收到很多关于网速慢的反馈。为了提升上网速度,我们在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美国建了4个镜像站。之后,网速快了很多,留学人员的反馈也越来越好了,称神州学人网站为“祖国的声音”“沙漠的甘泉”。
澳大利亚镜像站签约仪式
苦与乐
最早来到编辑部的时候,条件很差。用的桌子都是老式“一头沉”,上面还粘着很多蟑螂屎。我爱干净,就用开水先把桌椅都浇了一遍,消消毒,仔细擦抹过后,大家接着用。
后来,在时任总编张双鼓的带领和努力下,编辑部申请了经费,大力改善办公环境。经过多方比价,我们在五棵松的一个家具城买了桌椅、柜子、架子,有了这些家具,大家算是有了一个舒适干净的办公环境。
《神州学人》电子版创办后,更新频率经历了从周更、日更到实时更新的变化,要干的事情多了,加班的情况也多了。但是大家没有怨言,都会主动加班,干事创业的氛围很浓。
编辑们工作中
有一次,发完稿子都到晚上10点多了,楼下保安把院子的栅栏门锁了,我和另外两位同事没法出去。当时是冬天,天气特别冷,保安已经睡了,我们也不好意思把人家叫起来。于是两位同事一个在门这边托着我,另一个在门那边接着我,我们3个就翻过去了。
还有春节期间,很多大报都休息了,我们依然坚持轮流值班,在为数不多的信息中挖掘有用的信息,及时发送给海外留学人员。
虽然很苦很累,但现在想想还是感觉挺有意思的,编辑部还经常会组织一些特别有意思的活动活跃气氛。
那时候的我30多岁,这份工作给我留下了很多难忘的记忆。后来,《神州学人》杂志和网站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教育部对我们也越来越重视,很多重要的领导都来编辑部参观考察过,这是我们的荣幸,也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
新的开拓
创办《神州学人》电子版只是开始,随着网站影响力不断扩大,我们也想尽各种办法,为留学人员做好服务。网站栏目涉及内容丰富,覆盖了留学人员从准备留学、在外留学、回国服务等各个阶段想知道的各类信息。此外,我们还借助网络技术组织各种活动,让留学人员真切感受到来自祖国的关怀。
2005年,神州学人网直播教育部慰问驻外干部家属新春联欢会,教育外交官和留学人员与国内亲人通过视频越洋互动。那时候,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开联欢会的形式很少见,但是由于《神州学人》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留学人员很难在春节期间回国与家人团圆,网络帮助他们跨越地理空间,在电脑屏幕上看到远在祖国的亲人,极大缓解了他们思乡念家的情感。
2007年,神州学人网组织海外高层次人才网络招聘会,帮助国内院校和海外英才牵线搭桥,这也是一次突破。从最初在一个会场集中招聘,到实现每个学校一个虚拟房间分别招聘,大大提高了国内外的交流效率,提高了网络招聘会的含金量。那时候,参加我们招聘会的陕西师范大学人事处的吴老师兴奋地说:“我们终于可以从等简历到挑简历了。”宁波人才服务中心的杜老师说:“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博士。”
那些年,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也有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愿意回国服务,但是在国外数年的学习生活令他们和国内的就业环境脱节,招聘会为他们重新了解国内的就业环境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极大解决了当时出国招聘费用高,又见不到人才的局面。后来,这个招聘会又连续做了很多年,效果很好。
这都是我们围绕留学人员做出的新突破和尝试。在我看来,《神州学人》是一份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业,服务的是广大海外留学人员,主阵地在海外。因此,作为编辑要学会换位思考,多思考假如你是留学人员,你想通过这个网站得到什么信息,什么样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做出新的成绩。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