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动,万象更新,3月的中国再次进入两会时间。会场上,许多女性代表、委员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她”们的声音不仅承载着女性的智慧与关切,更折射出她们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深度思考。
为特殊群体打通求学之路
全国人大代表、巴黎残奥会冠军文晓燕聚焦残疾学生的职业教育和就业问题。她指出,当前智力残疾学生在职业教育的“入口”和“出口”均面临困境,升学机会少、稳岗就业难。为此,文晓燕建议,规范智力残疾学生去向咨询和统计上报,普通中专/中职学校采用单独招生方式招录智力残疾学生,通过辅助性就业促进智力残疾学生稳岗就业。
守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近年来,我国部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威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此,全国政协委员、香江集团董事长翟美卿表示,可借鉴广东、浙江、上海等地试点经验,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法》,以法治力量筑牢青少年心理健康防线。此外,她表示,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统一标准,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并通过强化“家、校、医、社”协同,打通全链条支持。
翟美卿还关注到欠发达地区面临的困境,建议在推动全国性立法过程中,注重对欠发达地区的差异化支持,补齐普惠性心理服务短板。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破解资源瓶颈,为乡村学校提供AI心理筛查、线上心理课、线上心理咨询和AI陪伴等服务,弥补教师不足。同时,注重隐私保护和准确性,确保技术应用的合规性,补齐普惠性心理服务短板。
推动教育公平,优化资源配置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联组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四川省委会副主委、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蔡光洁围绕“积极适应学龄人口变化,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发言,从把握变量、做强增量、优化存量和提升质量等方面,谈到在学龄人口变化的背景下如何优化基础教育的资源配置。
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后,她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总书记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并表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将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关怀与嘱托,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但在调研中,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发现,一些高校的培养模式、教学方式、课程体系和教材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知识技术迭代升级的速度,跨学科教学仍有不足,以基础科学、医学、法学、哲学社会科学等跨领域学科交叉融合尚未形成规模,拥有学科交叉背景的师资力量不足,可供学生学习的教材有限。
针对上述问题,铁凝建议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纳入大学必修课程体系,促进学科交叉和融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人工智能理念的普及。建立多学科融通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跨学科多学科融合学习的能力。优化人工智能专业教师队伍,健全完善产教融合、科教融合长效机制,加强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吸引人工智能领域的行业专家、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参与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和实践性。
全国人大代表、华电国际邹县发电厂生技部精密诊断中心组长曹景芳也关注到这一点,她说:“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科研资源配置方面,仍存在与人才成长规律不匹配的问题,尤其是青年科技人才在科研起步阶段面临诸多困境。”
为了更好地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她建议,首先,应建立健全年龄梯度资助体系,通过设立“未来科学家”专项基金、实施“科研黄金期护航计划”,为青年科研人员提供稳定的经费支持。再次,改革评审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双盲评审+成果追溯”机制和推行“科研信用卡”制度,对表现优秀的青年科研人员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奖励,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和灵活性。随后,构建青年创新生态系统,通过打造“青创特区”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零租金+共享设备”的支持;建立院士荣誉转化机制,将部分资深院士的经费向青年人才倾斜,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支持,促进科研队伍的梯次发展。最后,完善监督评估体系,通过建立科研经费投入产出比公示制度和推行“里程碑+弹性考核”模式,促使科研团队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注重科研项目阶段性鼓励,持续激发青年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这些女性代表委员的建议,涵盖了从特殊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心理健康到科技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女性敏锐的洞察力和感受力。“她”们的声音,不仅在两会会场上回响,更会在全社会激起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层层涟漪。
信息综合自柳州日报、微言教育、中国电力报、南方都市报、央广网、湖南日报等。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