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身在海外,但我一直都很关注每年的全国两会。一方面,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回应着百姓期盼,也传递着改革动向;另一方面,关注全国两会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能够体系化了解国内相关行业发展情况的机会。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和民盟、民进、教育界别委员联组会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部署,让在加拿大学习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我深受启发。结合海外学习经历与观察,记下我的启发与思考。
学习践悟:从社区实践到全球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今年年初,DeepSeek的推出引发全球关注,我注意到DeepSeek-V3的训练成本为557.6万美元,远低于国际同类产品,而且已经快速在各行业、各地政务系统中部署应用,我更加坚信,科技发展的温度,最终要落在民生福祉的细节里。
我觉得全球的科技竞争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和合共生”的智慧碰撞。我的专业研究偏向于边缘计算与智慧城市,我发现中加两国在数据治理模式上存在差异,这启发了我关于如何将国际经验与国内需求结合、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思考,也为我未来的创新创业提供了重要思路。比如是否可以将国内“场景驱动型”数据治理框架与海外“分布式存储”技术进行结合,既保障数据隐私又提升了数据治理效率。
热点观察:从“6G竞赛”到“教育新基建”
今年两会,“具身智能”和“6G”成为科技领域的热词。我的学习经历中,有一门课程主题是计算机哲学,其中人工智能的伦理与法律问题是重点之一。课堂上,我们曾围绕“是否应该赋予机器人法律人格”“如何防止算法偏见”等问题展开讨论。我觉得这些讨论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在外求学时可以积极参与辩论赛等相关活动,着眼自己的专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学者共同探讨问题,这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综合思考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国内有许多教育类项目开始在农村等教育软硬件不完善的地方试行,其中包括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云课堂”便是最好的例证。我相信,随着国产人工智能软硬件的发展,这些技术将会更好地为不同地区提供相应的教育支持。
我觉得,学联应该开展更多跨专业的学术交流活动,比如涵盖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学术讨论活动,组织学生学者们分享专业知识,共同探讨如何让人工智能更好地赋能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真正让科技发展落于民生、让教育改革普惠大众。
人才引进:从“重政策”到“重生态”
海外学子回国发展通常会面临科研领域匹配、子女教育衔接等一系列难题,加上国内部分单位对科研设备“重引进轻使用”的现象,可能导致回国学子难以及时、高效地投身到科研发展中。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为下一步的人才引进工作指明了改善方向。
近些年来,我多次参与国内各机构组织的“报国行”等针对海外人才归国考察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意识到海外学联可以通过积极建立留学人才库、加强推广国内各地人才政策等形式,帮助海外学子对接国内人才需求,助力海外人才实现“留学报国”理想。
两会精神是海外学子了解国家发展的一扇窗。通过对今年全国两会的学习,我深刻感受到科技发展的轨迹始终与民生需求、文化根脉、青年理想交织在一起。我期待看到所有海外学子以自身所学搭建起中外交流的桥梁,实现“留学报国”理想。(作者系加拿大中国学生联合会秘书长,达尔豪斯大学计算机专业学生)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