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期间,中国AI初创公司深度求索发布推理模型DeepSeek-R1,性能比肩OpenAI-o1,加上开源,对各行各业产生了冲击。以法律咨询业务为例,由DeepSeek驱动的各类搜索引擎,能够模拟律师回答当事人问题,且更有耐心、更迅速、成本更低廉。这对于从事该业务的群体、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业务本身,都带来了显著影响。
严格来说,法律咨询业务并不属于“诉讼”与“非诉”业务中的任何一项,也不是律师提供的主要服务,对内是服务客户的正常法律需求响应,对外是树立专业形象和展现律师公益社会服务的一部分。近年以公司模式运作的“法律咨询公司”,法律咨询和一些文书代写代交是其主要业务。在这个领域内,以DeepSeek为代表的法律AI大放异彩。对仅具有法律咨询需求的客户而言,这种及时反馈足以抚慰其疑惑。AI在咨询领域可谓赢得了战胜专业律师从0到1的一步,是“小领域的大胜利”,但事实上AI所带来的挑战并非仅在法律咨询业务范围。
挑战现有法律行业可能面临的问题
法律业务纷繁复杂,DeepSeek的低成本让资本愿意投入AI,为各细分领域打造专属流程,但仍然有一些共性问题,是现有法律行业必须跨越的障碍。
(一)责任承担
在AI工具抢占律师咨询业务的生态位之前,律师早已将这一性价比低的业务交给了法律咨询公司。原因在于,准确的法律解答需要确认法律法规的更新,否则极其容易引发执业风险。举例来说,《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的诉讼时效是三年,这一点对于所有律师,所有通过、乃至甚至没通过司法考试的法学学生而言,都是基本常识。但如果给当事人回复,通常还要考虑到诉讼时效的一些例外规定,如果回答错误导致超期或未中断,可能会导致当事人后续在法庭裁判中主张的权利无法获得支持。当事人如果以此为由向律师所在事务所当地的监管方投诉,律师可能会通过行政途径受到相应处罚。
相比之下,法律咨询公司没有相应的强监管,当事人即便通过司法途径维权,也未必能获得支持。因此,这些公司敢于在“法律咨询”“代书代交”等律师受强监管、公司受弱监管的领域中投入更多的资源,以争取更多用户。
未来,法律科技公司也会面临类似问题。误导性的法律建议导致当事人损失时,责任由谁承担?我觉得,可以参考国外DoNotPay公司的做法,让AI仅作为隐形顾问,由客户直接面对法律程序。从用户角度来看,这类似一种“AI教学”而非直接代理。
(二)监管态度
现在兴盛的法律咨询公司,历史并不长。1989年,司法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曾发布过《关于加强对法律咨询服务机构管理的若干规定》([89]司发办字第117号),曾对法律咨询服务机构做出规定并要求审批登记。该文件后废止。2015年后,国务院出台《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国发〔2015〕62号),强化“先照后证”改革后的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明确了法律咨询行业不属于事前审批的行业。此后,法律咨询公司开始大量注册,开展业务。
法律咨询并非律师的主要业务,因此这一变化对律师事务所的冲击并不大。如今,DeepSeek等AI工具被案牍自动核查、秘塔法律检索等公司运用后,法律科技产品比法律咨询公司更高效、更廉价,更准确。可以预见,在法律咨询领域,法律科技公司有望替代传统的法律咨询公司。
(三)专业输出
2010年之后,中国裁判文书网的公开为法律AI的训练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这些案件包含着法官、律师、当事人、法律服务机构共同催化出的一个个案件的基本面貌。然而,如今AI工具在短时间内经过训练,通过优化输出,最终实现为用户提供“类专业”咨询意见。
因此,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工具的出现,可能逐渐减少当事人对法律专业人士的依赖。假如当事人可以随时问AI工具,那么当事人很有可能运用AI技术处理原本只有法律专业人士才能完成的任务。
(四)AI法官?
法官是掌握居中裁判权利的专业人士。他们通过审查证据获得案件事实,通过适用法条来梳理案件合理性,最终做出公平裁判。
据我了解,目前,我国很多法院的法官普遍认为办案压力过大。理论上,一位法官一年365天审理365个案件,似乎是案件审理精力的合理负荷。但现实情况却是,部分基层法院审判庭的法官案件量可能接近每年1000件。因此,法官有动力去运用AI工具,帮助其完成一些非核心的框架、文字和核实工作。
(五)可知性、稳定性及其他
现有的司法裁判,既重视规则的统一性,也注重个案证据来还原事实。那么,案件事实是可以被还原的吗?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以南京彭宇案为例,最后是以二审调解结案,形成了所谓的“罗生门”。
无论是普通法系还是大陆法系,法律本身都是不稳定的,也不应该要求其稳定。法律规则只能做到相对稳定。如果规则不稳定,AI时代也将面临同案不同判的问题。
与上面提到的问题相比,AI需要面对的诸如版权、利益冲突、隐私保护等现实问题,我认为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巧妙解决。
AI的替代与反思
(一)新旧更替从未停止
法律主体包括当事人、代理当事人的律师、简化法律门槛的法律咨询公司和法律科技公司、司法者如法官和仲裁员、各类监管者及其复杂的监管规定,以及包括公证员、司法鉴定、法律翻译等专业辅助机构。法律生态的核心在于当事人通过维护自身的权利来满足自身需求。在这一过程中,纠纷和专业判断不可避免,从而衍生出其他法律角色。
我们可以把这些角色之间的关系比作不同电站的关系——“水电站和火电站可以共存,核电站也不会消灭其他电站”。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法律行业本身的残酷性。即使没有AI替代,每天也都有很多法官、律师转行。优秀的法律从业者本身就是被淘汰出来的,他们面临的替代压力始终存在。
(二)维度与复杂度
从围棋的复杂度来看,一旦AI攻克了特定级别的复杂度,人类在围棋上的优势就注定会被替代。法律领域的复杂度如何破解?或许在未来,随着计算机算力和大模型的提升,这一复杂度不再那么不可逾越。从长远来看,AI可能会通过同时考虑规则和现实的多个维度,最后替代当前资本体系中的人类。也许未来,一个国家只需要一台超级AI法官系统,就可以实现同案同判,达到绝对公平。
如果说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工具是法律行业迈向AI式公平的技术奇点。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法律的未来是否意味着当事人可以完全使用自己的所有权利,所有法律需求都能得到合理满足,而不再面临不公平的局面?如果AI能够达到处理法律问题的复杂度,或许其他行业甚至政府机关所日常面临的问题,也可以通过AI解决。这种情景,无疑是我们目前无法完全想象的科幻世界。
综上所述,我认为AI工具会从改变法律工作效率开始,最终会极大地改变法律市场及其相关角色。正如医生不会拒绝科技发展研发的新药,法官和律师不会拒绝那些能够帮助当事人追逐公平的新工具。从短期来看,AI工具对律师具有积极影响,它是辅助律师行业降本增效的手段。但对其用户而言,可能会削弱其对律师的依赖。(作者系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会员,曾留学美国杜兰大学,目前在北京云亭律师事务所工作)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