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学人网讯(记者 季昕 通讯员 施惠文) 3月30日上午,以“新质生产力:从势能到动能”为主题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海慧厅举行。论坛由北京海外联谊会指导,北京市欧美同学会和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员会、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聚焦科技创新驱动下的生产力变革路径,发布重磅成果、展开前沿对话。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北京市欧美同学会会长闫傲霜,朝阳区委副书记、区长吴小杰出席并致辞。北京市欧美同学会秘书长、一级巡视员郭玉良主持论坛。
闫傲霜指出,归国留学人员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前沿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创新经验,是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领域重要的人才库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希望广大归国留学人员牢记留学报国初心,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逐梦京华,做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先行者;放眼全球,做国际科技合作的实践者,整合创新要素,促进成果转化,让京华大地乘着新质生产力之势,跃动起“从势能到动能”的澎湃节拍。
吴小杰表示,朝阳区作为首都经济强区和对外交往窗口区,紧密围绕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全力引才、大胆用才、倾心育才。将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让留学人员创业无忧、创有所成。欢迎更多的企业家、创业者、投资人,到北京、到朝阳这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沃土,共绘科创生态新景、共谱合作共赢新篇。
论坛上,北京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贾晓启发布了《北京归国留学人员蓝皮书》,以“122-6789-7753”数字密码解析北京海归创新能量。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北京归国留学人员数量达122.85万人,60%以上留学美英国家,75%以上获得硕士及以上学历,超20%从事科技相关工作。86.1%的北京归国留学人员认为留学经历显著赋能创新创业,而“看好北京发展潜力”是其扎根北京的关键因素。从领域分布看,人工智能、先进通信网络、产业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占比最高,达22.2%;科技服务业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比19.4%;创新药、新器械等医疗健康领域占比17.6%,凸显硬科技与交叉领域的创新集聚效应。
可以看出,在京海归人才正成为北京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通过技术转化与跨界协作,持续释放“留学红利”。
现场,中国北京(望京)留学人员创业园海外联络站英国站和意大利站揭牌,朝阳区进一步织密国际合作的全球网络,为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开放生态平台。
论坛邀请国内外顶尖学者发表主旨演讲。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介绍了科技创新的时代之变,提出通用人工智能将是下一个科技前沿之一,并强调中国在智能体领域的突破潜力;地平线创始人、首席执行官余凯从无处不在的机器人讲述起自己的创业初心,以及公司致力于通过软硬件协同创新,实现高阶自动驾驶功能普及为智能车标配,让安全便捷的智能出行触手可及;英国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思义(John Ross)解析中国的创新优势与潜力,指出高强度科研投入和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是中国巩固研发和创新领先地位的关键;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教授让·西格瓦(Jean Sequeira)和塞尔维亚科学基金会主任内纳德·菲利波维奇(Nenad Filipovic)分别探讨了AI在多个领域的创新应用,并指出AI赋能产业的升级效能。
5位嘉宾直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问题——如何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启发并延展留学人员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进方向与实践路径。
在圆桌对话环节,北京格灵深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勇,来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汪冠春,北京软体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鑫,北京思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刘枢,北京吉奥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段然等5位海归创业者围绕“科技驱动与市场驱动双向奔赴”“就业力变革应对策略”“科学家创业者向企业家转型的必要性”等议题展开探讨。该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周文霞主持,通过剖析海归创业者的技术转化实践,揭示“科技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的核心路径。
当天,中央有关单位、市区相关部门领导和企业代表,京津冀晋鲁琼等地留学人员代表和新闻媒体界朋友等500余人出席论坛,共同参与见证这一专属留学人员的创新创业交流盛会。(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