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已从单一技术较量转向制度体系、人才生态与规则话语权的多维博弈,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同时也对未来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在此背景下,《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出台,明确提出通过“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等路径,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枢纽,中外合作办学历经数十年深耕,其“汇聚-融合-创新”的功能价值不断积聚,作为“国际接口”的作用持续跃升,在科研协同攻关、人才全球配置、知识跨界生产等方面形成了独特优势。面对科技竞争的新赛场,一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不断探索、实践“范式创新”,为教育强国建设持续注入新动能。
本期,《神州学人》与中外合作办学联席会合作推出封面专题,聚焦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的典型案例,深度解码其在国际科教网络构建、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范式变革等维度的创新实践。希望借此进一步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价值潜力持续释放,将其开放优势真正转化为面向未来的引领力量。
图|吾可(可灵AI)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打造战略引领力量;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枢纽和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重要途径,正经历着从传统的人才培养、教学授课向创新引领、科教融汇的升级,从“知识搬运工”向“创新策源地”的转型,成为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可或缺的力量。本文通过分析由全国中外合作办学联席会评选的20家机构优秀案例及11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的科创实践,展现中外合作办学在科技创新以及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中的显著成效与独特价值,并以此展望中外合作办学科技创新的未来发展。
中外合作办学科技创新的实践与经验
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形式,经过40多年的发展,在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国家外交与人文交流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重视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开始朝着重视科研与科技创新的“中外合作办学2.0版”升级,办学重点从知识传授、学生出国转变为知识创造与科技创新,院校角色也从“知识搬运工”转型为“创新策源地”。
这一转型有着多方面的背景和动因。其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已轰轰烈烈启动,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国际角逐的主战场。其二,越来越多的国内一流研究型高校开办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科教融汇趋势明显。其三,前沿科技探索需要国际协同,中外合作办学天然具有国际交流合作的属性,依托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双重资源,中外合作办学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方面独具优势,能够在科教兴国中担当重任。
众多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在科技创新、学术研究方面开展了积极实践,做法和经验丰富多样、层出不穷,可为更多院校所借鉴。
第一,提高办学层次,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层次教育迅速发展。
不少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在做好本科层次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国际化优势,积极开展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层次教育,汇聚国内外高端师资,增强了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根据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数据,截至2024年底,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含11所中外合作大学)和项目共有298个开设了硕士及以上教育层次,其中21个项目开设了博士层次,几乎所有的中外合作大学均开设了硕士和博士层次。例如,上海纽约大学有10个博士专业、7个硕士专业是与美国纽约大学相关院系合作开设,毕业时授发纽约大学学位;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学院在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5个一级学科中招收双学位博士。
相较于一般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多元。招生方面,有全国统招,也有采取自主招生的非统招模式。学位授予方面,根据中外双方协议,可能获得双学位,也可能获得单一中方或外方学位。多元化的模式使得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生人才培养具有创新性与灵活性,更加适于科技领域国际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第二,设置前沿交叉专业,在国家急需领域培养高水平人才。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通过借鉴国外大学的专业设置经验,引进和共享国外大学的课程、教材与科研资源,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设置诸多前沿交叉专业。同时,教育部门在审批时也会向这些“高精尖缺”专业有所倾斜。例如,目前已有12个机构和项目开设了人工智能专业,包括华南师范大学与英国阿伯丁大学合作设立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以及浙江工商大学与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合作设立的人工智能学院。再如,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学院开设了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北京理工大学北理鲍曼联合学院开设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丹学院设置了纳米科学与技术、基因组学、食品安全与健康、化学工程、创新管理等新兴专业,中外联合开展博士培养。
第三,引进与融合并重,构建国际化科研平台。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注重与本土资源的融合与创新,产生协同效应,构建起国际化科研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法工程师学院引进了法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打造了法国“预科-工程师”与我国“本科-硕士”相融合的本硕一贯制培养模式,强化机械、电子信息、系统工程等专业的交叉融合,引进法国工业科学实验设备30套,创建“数据科学”“智慧能源”“复杂系统”等6个中法联合实验室,与27家企业签订了70余个科研合作项目,推动了复杂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浙江大学爱丁堡大学联合学院引进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前沿专业设置经验和先进的科研理念,结合自身生物学学科优势,在生物医学专业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生物信息学专业培养本科生。学院建成公共技术平台、实验动物中心和生物医学与健康转化研究中心,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
第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三维一体”的教育与创新体系。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注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转移“三维一体”的教育与创新体系。西交利物浦大学推行“2+2+1”战略——聚焦智能制造、数字技术两大领域,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及产业研究院两类载体,制定一套产教融合标准,联合苏州市政府、海尔集团等企业共建西浦创业家学院(太仓),已建成芯片学院、智能机器人学院等7个行业学院。学校还建立了创新工场,采用学术和企业的“双导师制”,既为企业实际问题提供快速解决方案,也为师生的成果转化提供孵化平台,已累计培育10余家智能制造初创企业,实现了“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的融合。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借鉴德国的理念和技术,建设了国内首个“工业4.0-智能工厂实验室”,通过与德方和企业的合作,形成了“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等实践课程群;设立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中心,与多个知名汽车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推动了智能网联技术的创新和成果转化,大大缩短了转化周期。
中外合作办学科技创新的成效与价值
中外合作办学凭借自身国际化的天然属性,通过创新要素的跨国整合和科创人才的跨国流动,在尖端技术领域形成显著的国际协同效应与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机制。“国之交在于民相亲”,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利用其非营利性、“中立”的学术平台功能,发挥“粘合剂”作用,通过持续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中外往来,服务国家外交,进一步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科技创新力量的壮大,其成效与价值也日益彰显。
第一,科研成果丰硕,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在新能源、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研究团队开发了系列软件,突破美国对我国在高性能、高分辨率模拟工具上的禁限,实现了国产替代。该学院积极参与了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物理设计等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得到了高度评价;研发并实施全球首套核电厂取水口海生物实时监测系统,并在中国广核集团获得推广。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依托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成立了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由徐扬生院士领衔,多位世界级科学家担任导师,是全球机器人领域最具创新活力的学术研究机构之一。研究院在机器人传感、控制、交互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成功研制出30多个机器人智能系统,研究成果先进,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二,科教融汇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注重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通过科研与教学的融会贯通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障。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学院在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等领域,注重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从实际问题出发,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创建“工程实践与创新国际联合中心”,为学生提供一流的科研实践平台。近3年,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A类竞赛并获得国家级特等奖、一等奖30人次;毕业生主要就业单位为中国中车、中国铁建等轨道交通龙头企业,以及华为、大疆、比亚迪等知名企业。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两个专业开展合作办学,设立了中英先进材料与结构研究院,有效提升两校在新材料领域的前沿合作。学院以赛促研、以赛促学,学生在各项比赛中成绩优异,获国际级竞赛奖项125项、国家级竞赛奖项105项、省级竞赛奖项206项;在第五届至第九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国际金奖7项、银奖5项、铜奖18项;累计发表论文240篇,其中SCI论文82篇,授权专利86项。
第三,构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扩大国际影响力。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积极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合作,推动了科技创新,也扩大了国际影响力。西交利物浦大学的“学习超市”(Learning Mall)搭建了一个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型全球教育平台。该平台并非只面向学生,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全球的学习社区,整合集纳全球教育资源,也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教育方案。2023年,该平台获得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颁发的“高等教育数字化先锋案例奖”。中国人民大学中法学院与索邦大学、蒙彼利埃保罗-瓦莱里大学、KEDGE商学院等多所法国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邀请国外专家来校讲座、互派教师和学生、共同举办学术会议等方式,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建设有“江南学术交流中心”“中法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中欧文明论坛”等多个交流平台。
中外合作办学科技创新的未来使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即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制度型开放和制度型创新,并以此为动力和基础促进科技创新。近年来,在全球科技创新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层次、开设“高精尖缺”专业、集聚和培养中外创新型人才、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加强国际学术交流等措施,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领域的科技创新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丰硕成果,使得中外合作办学成为推动国家科技创新的一支异军突起的力量,也因其天然的国际化属性和人文交流特点,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然而,中外合作办学也面临着中美博弈加剧、逆全球化抬头等风险挑战。个别机构和项目的停止招生为中外合作办学带来了较大影响。站在世界变局、科技革命与教育变革的交汇点,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使命已逐渐从“引进复制”转向“吸收创新”,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中西文化、人才与知识的融汇以及科教、产教的融汇,通过培育兼具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建设国际化科创团队与平台、整合跨学科科研资源、多元化合作国别、构建链接全球的科创网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形成更具韧性的创新生态系统,才能够化解地缘政治风险,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更独特的价值,取得更大成就。(作者系东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外合作办学联席会秘书长)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