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形式,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与优势。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成立以来,其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全球竞争力。本文结合该院的探索与成效,探讨中外合作办学赋能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路径,以期为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创新思路和有益借鉴。
中外合作办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中外合作办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展现出独特的中外资源融合优势,其国际化基因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多维赋能。
在教学层面,通过引入国际前沿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如设计思维、精益创业等课程与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专业知识习得中同步培养多元思维。在实践层面,中外合作办学构建起全球联动的资源网络,通过与国内外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孵化器等平台,支持学生将创意转化为项目。同时,依托海外研习项目等,学生得以获取跨文化市场洞察力,为创新创业奠定基础。此外,中外合作办学有利于整合中外多方资源,通过汇聚政府、高校、产业的力量,形成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孵化资金、技术指导等系统性支持,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这种“课程-实践-生态”三维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扎实推动了双创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探索
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简称“玛丽女王工程学院”)由西北工业大学与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于2016年5月合作成立。学院不仅是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重要成果,也是中英两校长期致力于材料学科国际交流合作的结晶。学院自2017年开始招收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两个专业的本科层次学生,充分利用中英优质教育资源,借助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高等教育。借鉴英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本科人才的先进理念,学院整体引进英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考核模式,依托双方优质师资开展合作办学,采用国际化教学模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专业基础和人文基础,专业竞争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够进行跨国学习、工作并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多维度完善顶层设计,开展适应“总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玛丽女王工程学院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竞赛项目培育、本科生导师与管理队伍建设等多方面进行顶层规划和整体推进,以点带面、多措并举,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依托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院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支持学院每名学生在校期间参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重要赛事。通过竞赛培育一批高质量项目,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科研水平、创新能力及实干品格,夯实“总师型”人才所需的复合能力基础,并依托中外合作办学的平台优势,打造具有“总师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品牌。
一是设计“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结合学院“四力融合”培养目标之一“创新创造力”培养,顶层规划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以递进式能力培养为核心,在大一阶段重点关注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其独立思维;大二阶段着重培养工程师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大三阶段培养学生职业竞争力,提升其跨专业能力;大三、大四阶段持续深化科研育人,依托学院本科生导师团队汇集校内外优质资源,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增强创新创造能力。
组图:“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学院通过多重路径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课程设置方面,中外合作办学通常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开设专创融合的特色课程。玛丽女王工程学院开设了Egg-drop、西瓜蹦极、Materials Lab等国际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技能。实践方面,学院协同海外顶尖实验室及国内科技前沿企业联合开展多样化、多渠道的科研实习实践,采用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二是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力提供重要支撑。
学院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及“挑战杯”等系列赛事列入年度重点工作计划,针对项目申报、培育、答辩等各环节开展宣传与辅导。目前,学院连续举办了三届创新创业文化月活动,邀请行业和双创专家开展前沿科技讲座,邀请优秀获奖选手进行经验分享,组织学生参观双创基地,每年开展创新创业讲座报告、项目辅导、科技创新竞赛实践等创新创业活动100余项,参与学生1000余人次,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同时,学院修订了本科生综合测评办法,设置创新创业团队奖学金,制定针对指导老师的奖励办法,提高师生参加双创的积极性;并积极为学生匹配导师,提供专项资金和场地支持,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以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促进专业课学习,利用课题成果推动学生参与各项双创赛事,依托“赛教融合-成果转化”的驱动模式,让学生在项目迭代中提升自身组织协调、语言表达和创新创造能力。
近年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学生累计获得国际级奖项125项、国家级105项、省部级206项,获奖人次超千次。在历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学院本科生均表现优异,作为第一负责人斩获主赛道金奖1项,国际赛道金奖11项、银奖5项及铜奖24项,获奖总数居全国中外合作办学院校首位。
三是支持青年学子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国际市场拓展交流,助力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培养。
中外合作办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国际交流机会。玛丽女王工程学院与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签署了本科生出国(境)交流项目协议,为学生搭建优质的学术交流平台。同时,学院创设内容丰富的暑期访学项目,通过海外名校研修、国际组织实习、跨境双创项目等,每年输送学生赴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浸润式学习,开拓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胜任力。此外,学院还与英方母体学校伦敦玛丽女王大学联合创建本科生创新中心,共同支持并指导中外学生参加国际创新创业竞赛。依托玛丽女王工程学院校友会,成立新加坡、英国校友联络站,搭建全球校友资源网络。
构建高效转化生态系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玛丽女王工程学院联合地方政府与企业共建产业研究院和技术转移中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将创新平台与创业平台深度融合,由创新意识启发向创业实战培育孵化过渡,让学生拥有从创新思维迈向创业实践的转化能力。以创新基地为依托,开展系统化训练,激励学生加入双创团队,参与种子项目建设。
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枢纽,在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玛丽女王工程学院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简称“科技园”)、翱翔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开展创新创业人才联合培养,有效整合“政-校-企”资源,着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双向赋能。其一,联合科技园专业导师团队共同设计创新创业课程,将产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等实践要素融入教学环节,切实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其二,科技园为入驻的学生创新创业团队提供孵化场地及配套设施,降低了初创企业的运营成本;其三,科技园搭建专业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提供涵盖知识产权、法律咨询、投融资等在内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加速推动初创企业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其四,科技园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吸引创投资本及社会资源向创新主体汇聚,构建要素完备、活力迸发的创新创业生态,为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环境。
数据显示,近3年来,学院在科技园累计孵化项目14项,联合申报立项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尤为突出的是,一支由学院大四在校生组成的创新实践团队已成功注册成立公司,并与华为等多家知名企业签订技术开发合同,目标是实现科研成果产业转化。
中外合作办学赋能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启示
在全球化与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凭借其国际化办学特色与资源整合优势,日益成为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阵地。通过构建跨文化课程体系、搭建多维实践平台、整合全球创新资源,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了全方位支撑,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及全球胜任力。
面向未来,中外合作办学应深入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精神,以系统化改革创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提质增效,助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首先,强化战略协同,与科技园、企业、政府形成协同机制,构建“教育-科研-产业”一体化发展生态。其次,优化课程体系,充分整合中外教育资源,邀请科技园专业导师参与完善创新创业课程设计,将科技前沿、商业实践和跨文化管理等要素融入教学内容,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再次,深化产学研合作,强化与国际知名高校、跨国企业及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孵化器和创新中心,为学生提供深度实践的平台,推动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最后,完善政策支持,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提供孵化资金、税收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保障。(作者程茵系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杨粉萍系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团委书记)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