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凝聚了奋进力量。
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怎样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将国际影响力作为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之一,意味着我们要不断提升中国教育的全球话语权、吸引力和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引领力、塑造力。
如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强国?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更为我们进一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强国明确了前进方向和重点任务。
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应对挑战,打造开放互鉴的教育国际合作新格局?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邮电大学校长高新波和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中方秘书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苑大勇接受本刊记者采访,围绕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2024年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工作年会
准确识变——应对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新挑战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演进,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对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造成较大冲击。
作为长期从事全球教育与文化、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的学者,苑大勇表示,当前全球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呈现复杂性与多元性的特点,面临地缘政治冲突、资源分配不均等挑战。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和不稳定局势增加了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风险,国际学生流动面临留学目的国选择多元化、出国留学人员有所减少等新态势。另一方面,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数字鸿沟像一道无形的墙,阻碍教育公平的实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把中国教育置于全球发展大背景下,推动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目前,我国已与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已经面向200多个国家,为1000多万海外用户提供服务。
“近年来,我国教育国际合作方位更全、领域更宽、层次更多。”苑大勇用三个“更”来概括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现状。
具体而言,一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的形式多样、层次丰富、品质不断提升。基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呈现多元、深入的特点;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日益紧密,中外合作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职业教育“走出去”逐渐成为趋势,“鲁班工坊”成为重要国际品牌。二是中国在教育领域积极展现大国担当,连续举办多个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会议,搭建全球性高端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向世界分享中国经验与理念。三是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推动全球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创新,不断贡献中国智慧。
我国对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谋划的宏伟蓝图正在变为具体的路线图。
“高校同样十分重视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的搭建。”高新波表示,近些年来,重庆邮电大学通过内外互动的方式,一方面,积极引进世界一流资源和创新要素,开展高水平的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另一方面,主动“走出去”开展境外办学项目。通过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贡献力量。
莫道征途险,前路亦壮阔。国际形势的变化并不能阻碍我们前进的脚步,中国参与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成果已遍地开花。
科学应变——以高水平开放助推教育强国建设
今年1月印发的《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征程上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的国家行动计划。
《纲要》将“构建开放互鉴的国际合作体系”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八大体系之一,提出到2027年,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同时,《纲要》第十部分明确,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纲要》中提到的有关教育对外开放的内容?
作为教育界的全国政协委员,高新波一直很关注新出台的《纲要》。他说:“《纲要》对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新要求,旨在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使我国在全球教育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为全球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苑大勇则表示,《纲要》吹响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号角。“我们要认清,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必然选择。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竞争日益激烈,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有助于增强我国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话语权。同时,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科技人才领域的紧密合作,不断探索国际科研合作的新路径。”
只有在全球坐标中才能建设教育强国,只有在全球合作中才能建成教育强国。唯有不断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才能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科学技术创新、提升人才培养效能注入强大动能。
重庆邮电大学来华留学生参加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
主动求变——内外协同构建教育国际合作新格局
教育对外开放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将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与国内的教育改革工作相协调,是我们始终面对的重要课题。
高新波在现场听完习近平总书记在民盟民进教育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后,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总书记强调,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近年来,重庆邮电大学在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前提下,不断推进国际化办学水平。”
“重庆邮电大学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结合自身优势学科,如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等,打造特色专业。目前,学校已与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以及英国伦敦布鲁内尔大学合作,分别推出了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的本科教育项目,正在申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高新波特别介绍了近些年来重庆邮电大学通过国际交流合作提升办学水平的情况。
2020年,在建校70周年之际,重庆邮电大学启动“世界一流学科攀登计划”,聚焦大数据智能化特色优势学科领域,围绕“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引育一流的科学家,汇聚一流的创新人才队伍,产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全面增强学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以“世界一流学科攀登计划”为起点,重庆邮电大学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在软科发布的2024年“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学校5个学科入选,其中通信工程排名全球第39位;在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学校11个学科上榜,其中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分别排名第20、29位,位列重庆市高校首位;在科睿唯安最新发布的ESI排名中,学校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化学4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学科进入ESI国际排名前1.821‰和1.620‰。
苑大勇多次强调“质量”在提升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建设教育强国过程中的重要性。他认为,高校要抓住国际交流合作的机遇,搭建国际化的人才培养平台,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吸引国际一流专家学者来华工作,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不断提升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例,我们期盼延揽全球优秀人才,持续打造国际一流的师资队伍,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质量和国际化水平,吸引全球优秀学生。”
高质量教育是人才成长的基础。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高校更应该抢抓机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苑大勇看来,参与国际学术活动、支持联合科研项目、开展国际产学研合作,是高校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促进学科融合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他说:“这些方式有助于高校师生开阔眼界,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同时与国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机制,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学科创新发展。”
重庆邮电大学早已开展相关探索。高新波说:“一方面,学校不断加强校内学科交叉融合,整合资源,打造‘人工智能+’学科群,形成智能决策、智能安全、智能芯片、智能通信、智能汽车特色专业,形成协同创新效应。另一方面,学校不断推动国内外产教协同。目前,已建设有科技部中国-韩国工业物联网‘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和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等机构,并通过科研创新服务重庆产业国际化发展,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应用,支撑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建设,源源不断地为重庆市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汇聚人才、培养人才、输送人才。”
2022年,重庆邮电大学主动打破“围墙”、拓宽办学边界,联合仙桃数据谷共同打造工业互联网现代产业学院,学院聚焦工业软件和智能汽车领域,集结“校、园、企”三方力量,让企业工匠走上讲台,带学院师生走进园区,搭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基地与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此外,重庆邮电大学也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努力讲好中国教育故事,为全球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由重庆邮电大学主办的英文期刊Digital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数字通信与网络》)自2015年创刊以来,便依托学校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势和影响力,致力于打造高水平的国际信息通信学术交流平台,紧跟国际国内学术科研前沿,严格执行学术出版规范,不断创新和开拓传播渠道。目前,期刊已被EI、Scopus、SCI等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达到7.5。
高新波说:“国际化的学术期刊可以成为中国教育的亮丽名片,Digital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这本英文期刊大大提升了我们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这些教育实践充分证明了近年来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已得到显著提升。苑大勇表示,最近一段时间,《哪吒2》、DeepSeek等中国文化、科技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轰动,而我们国家还拥有很多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人文交流品牌。讲好中国故事要做好充足准备,要梳理好中国教育的宝贵经验,提炼我国在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积累的优秀经验,利用重要国际会议和论坛、国际主流媒体平台和渠道,展示中国教育在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显著成就。
作为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中方秘书长,苑大勇还特别介绍了中非大学联盟的合作情况。非洲是世界上高等教育体系最薄弱的地区之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非高等教育开展深入的交流合作敞开了大门。2022年11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非洲大学协会签署了《关于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决定设立“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中国积极主动对接非盟发展目标,遴选出250余所高校,与非洲大学开展联合研究、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文化理解等具体合作,其中超过70%的中方高校锁定农业、卫生、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数字教育等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专业。“在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的框架下,一大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地方大学及职业院校与非洲各类大学开展校际交流合作,这与非洲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相契合。未来,我们希望把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思想理念与方案,通过各种形式分享到更多非洲国家,为非洲、为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而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答题。尽管全球教育治理面临重重挑战,但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步伐坚定不移。(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