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 > 正文
德国研究与创新专家委员会建议:蓄力提升科研创新水平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

  神州学人网讯 2月26日,德国研究与创新专家委员会(EFI)向联邦总理朔尔茨递交《2025年度德国研究、创新和技术能力评估报告》(Jahresgutachten zu Forschung, Innovation und technologischer Leistungsfähigkeit Deutschlands 2025)。报告关注德国作为世界研发创新中心的国际竞争力话题,评估了当前德国研究与创新体系现状,针对研究、创新和产业政策的发展提出建议,并聚焦3个方面开展讨论。

  报告指出,德国当前经济发展疲弱,研发体系承压。在经济增长活力、研发及创新方面,德国总体上远落后于中国、日本、韩国和美国等国,也低于欧盟平均水平。数字化和去碳化本来可提升经济活力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但由于在创新模式和新型商业模式方面未得到有效应对,导致相关有利影响未充分显现。若德国拥有完善且国际领先的研究与创新体系,将有望激发出新的经济增长活力,并将大大提升德国和欧洲在数字化和去碳化等重大转型中的应对能力,并确保其技术主权和经济主权。因此,德国联邦政府未来在制定研发与创新政策时,不仅应关注重点领域,还应全面提升整个研发创新体系的产出能力。

  针对此前“红绿灯”执政联盟(由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组成)推行的研究与创新政策,报告指出,其原本致力于通过实现数字化和脱碳化实现社会转型,但是相关政策却执行缓慢,最终联合执政协议中的许多项目并未得到落实。此外,“红绿灯”执政联盟未能显著推动转型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未能充分消除限制创新的监管障碍。专家委员会称,尽管“红绿灯”执政联盟在研发与创新政策上雄心勃勃,但未能激发出转型所需的创新活力。报告指出,下一届联邦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发展“新任务导向”(Neue Missionsorientierung)的政策方法,为研究与创新政策建立适当的治理架构,提高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和效率,并制定对创新更加友好的政策框架。

  报告同时指出,近年来产业政策(Industriepolitik)再次受到重视,主要用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增强德国和欧洲企业的竞争力,并确保技术和经济主权。然而产业政策只能作为一种补充,不应该被用于弥补其他政策领域的缺陷,无法取代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监管框架。从长期来看,若在整体产业政策基础上辅以针对特定行业的产业政策,则应将重点放在具有高增长潜力和研究密集型行业上,才能取得成功并产生溢出效应。针对特定行业的产业政策应只起到催化作用,而非长期扶持企业。而且,良好的产业政策应鼓励培养企业家精神,促进初创企业的成长,而非仅是大力支持老牌公司。

  报告围绕3个核心议题,以独立章节开展讨论,首先是数字化和脱碳作为结构性变革的驱动力;其次,德国在量子技术研究领域目前占据国际领先地位,应抓住机会继续前进;第三是水资源管理方面的创新,确保清洁水的安全供应。

  在量子技术领域,报告特别强调,国际合作尤其是欧洲层面合作的重要性。报告指出,新型量子技术具有巨大创新潜力,被视为未来关键技术。德国当前在量子技术领域拥有良好基础,必须在与欧盟伙伴的合作中巩固自身优势,并确保德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特别是在与美国和中国的竞争中)保持竞争力,使德国在技术上保持长期竞争力,并为应对安全威胁做好充分准备。

  在促进量子技术发展方面,专家委员会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制定国家量子战略,为量子技术的发展创建连贯框架,并尽快为2026年到期的“量子技术行动计划(Handlungskonzept Quantentechnologien)”制定后续方案。二是在欧洲层面构建量子技术生态系统,集中整合欧洲各国的量子计算技术能力,实现量子计算“欧洲制造”,并在中长期内减少对大型非欧洲企业的依赖。三是加强量子技术领域的研发和创新合作。在全国层面拓展现有的区域性科研集群,将其纳入国家战略并促进集群间的互动;拓展民用与军用科研之间的协同潜力,并为跨地区的参与方提供易于访问的研究和计算基础设施。四是促进量子研究成果的市场转化。通过政府采购合同、营造有利于量子初创企业发展的创新环境,加强风险资本市场建设,推动量子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商业化应用。(供稿/驻德国使馆教育处)

责任编辑:贾文颖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