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那么,来华留学生眼中的“人民城市”是什么样的呢?华东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带领留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区,在上海这座“人民城市”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归属感。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周珍妮在地铁里注意到一张海报,上面描绘了一座名为“彩虹桥”的建筑,但她不确定它的全名是什么。出于好奇,她跟随“理解当代中国”课程走进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重大理念的首提地——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了解其历史及其在中国立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见证了工作人员如何收集民意、反馈民声、转化民智,亲身感受“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中国的法律制定不仅限于专家和立法机关,还鼓励普通民众参与其中,如采用“一体两翼”模式,以基层群众为主体,通过“信息联络员”收集居民意见,并与15个专家人才库和15家顾问单位合作,确保民意征询的广泛性和专业性。这让周珍妮深刻感受到,中国制定法律时,在注重科学性的同时也尊重人民的意见。
让来自马来西亚的谭佩丽意外的是,外籍居民也能通过反馈和建议,直接参与公共事务,如交通、社区规划等,且已有多项法律法规的建议是由外籍人士提出的。这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此外,联系点还设立了“家门口公共服务会客厅”,其中的“一网通自助服务专区”引起了谭佩丽的注意,因为该服务专区摆放着一台能够办理1000多项事务的机器,如办理就医记录册的申领、更换、补发,办理个人住房公积金信息查询等,大大提高了服务的便利性和效率。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所在的区域是一个国际社区,生活着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为了帮助外籍居民更快适应和融入上海虹桥,联系点提出了“帮助海外人才建立一个远离家乡的家”的概念,举办了多种文化与公益活动,如“古北银杏艺术生活节”,不仅展示了国际社区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海内外的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谭佩丽认为,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所做的一切都展现出中国社会的民主性和包容性,体现了对外籍人士的友好和关怀。
华东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还为留学生搭建了深入社区的平台,学校和社区共建“国际学生文化实践基地”,为大家了解城市居民的生活提供了最好的样本。在凌云街道老年大学有多次志愿服务经历的马来西亚籍留学生许洲恺说,他看到老年人在社区里学习、参与志愿服务,在他的家乡是没有社区养老这一概念的,中国城市社区中老年人其乐融融、学无止境的氛围给了他很大的触动。
郭一婵是一名环境设计专业的留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她了解到城市的设计要以人为本,要了解居民的需求,汇集各方意见,城市的微更新如口袋公园、凌云全龄友好社区规划等总是让她感到新奇和赞叹,她也希望毕业后可以投身相关行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这座美丽城市贡献心力。郭一婵还赠送给社区一幅书法作品“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传递着跨文化的友谊。
首次近距离接触中国基层治理的乌泽尔和艾瑞克是社会学专业的博士生,他们带着探究的眼光打量着、思考着,凌云街道的低碳社区、长桥街道的适老化改造、社工站的志愿者服务都是他们开展学术研究的案例和样本。他们表示,中国社区建设与治理模式值得其他国家借鉴,希望能走进更多社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讲述给更多的国际友人。
这些切实可见的人与事,不断折射出留学生对“人民城市”的理解。(作者就职于华东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本文为2024年度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专业汉语[上、下]》、华东理工大学2023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