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原创 > 正文
2025年5期|一篇高质量论文的诞生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2025年第5期)

  2024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苏丹籍留学生卡迈勒·艾尔德(Abdelmottaleb Aldoud)在国际著名地质学期刊《地质学》(Geology)发表学术论文,这是地大留学生首次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Index期刊上发表国际高水平SCI学术论文。从开始投入研究,到文章最终发表,耗时仅不到一年。在卡迈勒·艾尔德的导师王璐教授看来,这对常人而言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卡迈勒·艾尔德顶住了巨大压力,借助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创造了奇迹。

卡迈勒·艾尔德

  追求卓越,同向而行

  来中国求学之前,卡迈勒·艾尔德在苏丹已经拥有一份稳定长久的工作。然而,他心中对学术探索的热情如同火焰般炽热。在他看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地质科学领域实力强劲,潜力无限。

  作为在地球科学和自然资源行业极具学科优势及深厚底蕴的高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也在着力遴选优秀学生,以培养国际化高端能源矿产资源行业领军人才和专业人才。学校实施了“国际学生生源质量提升工程”,盘活校内资源,充分依托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导学团队的国际合作网络和校际交流信息,扩大招生宣传主体,明确优秀生源推荐的学科人才导向。同时,将学校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招生指标全面向学校“双一流”建设学科倾斜,向高层次人才、教授、博导、优秀科研团队和国际学术合作交流基础较好的导师倾斜,最大化发挥优势学科在生源质量上的引领作用。

  正是在这样的双向选择下,2017年,卡迈勒·艾尔德成功申请到中国政府奖学金,踏上了前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求学之路,并于2019年加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全球大地构造中心主任蒂姆·科斯基教授和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王璐教授的研究团队。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

  2020年,疫情如同乌云般笼罩全球,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轨迹。彼时,卡迈勒·艾尔德正在中国紧张地进行博士生的学习和研究,本该在当年4月前往土耳其开展博士论文研究的他不得不选择3月回到苏丹。这意味着项目无法继续跟进,之前的努力功亏一篑,卡迈勒·艾尔德的学业进入了停滞状态。虽然陷入了巨大的迷茫与沮丧,但他从未放弃对学术的追求。尽管身处苏丹,他仍坚持与国内导师沟通,保持与学术界的联系,积极寻求发展学术的机会。

  与导师商量后,卡迈勒·艾尔德将自己的研究项目区域改为苏丹,计划在苏丹红海山脉进行实地工作。在苏丹,他重返过去的岗位,在红海大学担任讲师,继续传授知识,培养下一代学者。同时,他还在一家矿业公司担任地质勘探经理,负责识别和评估矿产储量的工作。即使无法继续完成学业,卡迈勒·艾尔德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苏丹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这些,也为他3年后重返学术研究岗位打下了基础。

  时间无声无息地流逝着,卡迈勒·艾尔德一直在等待着回到中国的机会。然而世事难料,命运弄人。2023年4月,苏丹爆发武装冲突,卡迈勒·艾尔德的内心充满了挣扎与矛盾。一方面,他担心家人的安全;另一方面,他又非常渴望实现自己的学术目标。

  幸运的是,卡迈勒·艾尔德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导师蒂姆·科斯基教授一直在试图联系他。有一天,卡迈勒·艾尔德接到一个电话,对方称自己曾经是蒂姆·科斯基教授的学生,受到教授的委托给予他和家人帮助。蒂姆·科斯基教授也联系到卡迈勒·艾尔德,鼓励他回到中国。最终,卡迈勒·艾尔德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2023年8月28日,将家人安顿好后,卡迈勒·艾尔德离开了喀土穆,回到了中国。他知道,只有在中国,他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和机会。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决定回来完成学业。这一刻对于卡迈勒·艾尔德来说,无疑是人生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他深知,自己即将迎来一个新的开始。

卡迈勒·艾尔德(左)与导师王璐教授(中)、蒂姆·科斯基教授(右)在澳大利亚的皮尔巴拉地区进行野外地质调查

  锚定目标,重新起航

  在导师王璐教授的记忆中,回到中国后第一次出现在办公室门口的卡迈勒·艾尔德整个人情绪低落,状态不好。“那天是充满希望和忧虑的日子,我作为返校学生努力适应3年未见的陌生环境。”当时的卡迈勒·艾尔德心中充斥着疑虑与不安:我是否能够赶上科研进度?土耳其的项目已经结题,我在苏丹的学术工作是否能支持我撰写学术论文?我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这一切?这些不确定因素使得他忧心忡忡。

  第二天,两位导师递给卡迈勒·艾尔德一张地质图,并对他说道:“这就是你的博士研究项目区,试着研究一下,想想你应该怎么做。”图上显示的是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的皮尔巴拉克拉通。

  岩石圈分裂成许多巨大板块,它们在软流圈上做大规模水平运动,从而构成了地球表层种种的地质地理景观。地球上包括山脉形成、大洋开闭、矿产形成、地震火山等一系列的地质作用都是在板块构造的影响下产生的。板块构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它究竟是何时开始的,至今仍是一个谜。而地球早期是以水平运动为代表的板块构造体制为主,还是以垂向构造为代表的非板块构造体制为主,也仍存争议。现代板块构造体制在晚太古代地球运作的地质学记录已越来越多被发现,该体制能否继续往古-中太古代推进,尚未有明确答案。

  而皮尔巴拉克拉通保存了大量古-中太古代地质记录,是研究地球上板块构造最早的地质记录的重要场所。

  和导师讨论完项目的科学目标、工作思路和实施方案后,卡迈勒·艾尔德发现这个课题很让人激动,该地区有着坚实的研究基础,导师提出的新想法如果通过系统多方论证,可以对该区和地球的早期演化产生全新的认识,这为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起点。“这是一个全新的任务,我决心展现出最好的自己,因此我每天都坚持去实验室努力工作。”

  学校也为卡迈勒·艾尔德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秉持着对“学术卓越”的追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坚持以学术理念为主导价值,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实施“国际学生学术能力提升工程”,着力提升国际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通过积极树立学术典型,营造“学在地大”的浓厚科研氛围。自2019年学校成立“国际学生学术互助中心”、创办“丝路讲坛”和“丝路博士讲坛”以来,累计举办70多期学术活动。通过中外师生学术互助和学术交流,强化国际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国际学生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锻炼国际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指导国际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严谨的论文写作方法,提高国际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

  坚守初心,硕果累累

  在导师和中国朋友的关怀与支持下,卡迈勒·艾尔德对学业的担忧慢慢消失。再次来到中国3个月后,卡迈勒·艾尔德终于与家人取得了联系,悬着的心也安定下来。过去的阴影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乐观的心态和脸上时常绽放的笑容。

  当被问到在研究过程中有没有想过放弃时,卡迈勒·艾尔德非常坚定地摇了摇头,说道:“我深知这篇论文的创新性,因此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我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2024年2月,论文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皮尔巴拉克拉通的研究热点之一就是板块间水平运动为代表的板块构造在该地区是否起过作用。卡迈勒·艾尔德与团队在研究区域分析、观察到显著的多方证据,加强了板块构造体制在中太古代(29亿年前)时期就已在地球上运作的观点,于5月撰写完论文并投稿,已连续18年成为Web of Science排名第一的地质学类期刊Geology。不久,这篇论文便在Geology上成功发表。

  卡迈勒·艾尔德取得的成绩,正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不断推进来华留学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最鲜活的体现。近年来,学校开展“国际学生转学风、提质量”行动,加大培养过程督察力度,完善国际学生培养环节的管理机制,营造“严在地大”优良学风,打造“留学地大”品牌。明确将国际学生学风建设纳入评优评先体系;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与监督,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课堂考勤巡查制度;每学期实施学分清查和学业预警制度,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启动国际学生“研究生学业督学计划”,对国际学生培养质量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强化国际学生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内部保证体系和外部监督体系,保障国际学生研究生培养质量。3年多来,学校国际学生累计发表国际高水平学术论文232篇,其中T1级别48篇、T2级别184篇;7名国际学生毕业论文荣获“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回顾这一路,卡迈勒·艾尔德不禁感慨道:“我的人生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挑战与转折,每一段旅程都为我指明了前行道路。生活就像流动的河流,引领我度过那些塑造我韧性的时刻;感谢中国政府给予我在中国接受博士教育的机会,感谢导师蒂姆·科斯基教授和王璐教授团队、地大的同学和国际教育学院的老师们给我提供的无私帮助。”(作者钱成果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生记者,杨素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国际教育学院教师。本文图片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国际教育学院提供)

责任编辑:施惠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