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学人网讯 7月7日晚,悉尼歌剧院音乐厅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西合璧音乐会——“多彩贵州·风行天下”国潮交响音乐会。多彩贵州艺术团与澳大利亚管弦乐团联袂献演,将贵州少数民族音乐遗产以交响乐形式呈现在国际舞台。音乐会曲目多样,尤以《多彩贵州组曲》引人注目,这部管弦组曲萃取了贵州多样的民族音乐素材,成为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舞台焕发生机的范例。
《多彩贵州组曲》经现代编创,让侗族、苗族音乐遗产焕发出交响光彩。第一篇章《吃新》,灵感源自侗族庆祝丰收的传统“吃新节”,由指挥家兼作曲家龙国洪根据侗族大歌元素谱写而成。侗族大歌是流传千年的多声部无伴奏合唱,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素有“天籁之音”之誉。
过去侗族大歌多以村落歌队自发演唱,此次却以全新创作的形式登上了交响乐舞台。乐曲开篇,五位领唱以侗语清唱出质朴悠扬的主旋律,其中一位歌者身着华美的侗族盛装,极具仪式感。只听她引吭高歌,歌声如山风拂过稻浪,绵长悠远。随即,交响乐团缓缓加入,为人声铺陈出和声的云海;中方乐手们更纷纷以低声衬词呼应,让人声与器乐交织出水乳交融的音响景观。作品仿佛带领听众置身侗乡山野的丰收祭典,感受喜悦与感恩。曲终,掌声雷动。许多西方观众惊叹于侗族大歌竟能与交响乐如此融合,既保留了古老歌谣的醇美,又通过现代和声传递出动人心弦的力量。这一古老遗产在现代舞台上绽放光彩。
《多彩贵州组曲》演出照
组曲的第二篇章聚焦苗族音乐。青年演奏家杨胜东身着苗族盛装,手持两样独特的民族乐器闪亮登场:一片普通的树叶和一支插着长长野鸡翎羽的芦笙。只见他先将那片翠绿的树叶含于唇间,运用巧劲吹出清亮悠远的旋律——这便是苗族传统的“木叶吹奏”技艺。一时间,乐曲在交响乐队柔美的和声映衬下,仿佛有山间清风穿林而过,发出空谷足音。木叶声细腻婉转,如诉如慕,令听众屏息凝神,生怕惊扰了这来自大自然的吟唱。旋即,杨胜东转而举起芦笙,将数根长长的芦管簇拥的乐器紧贴双唇,吹奏出低沉浑厚的旋律。芦笙声部由柔入刚,从缠绵的苗寨恋歌逐步转为欢快热烈的舞曲节奏。杨胜东越吹越投入,情到浓处,甚至一边吹奏芦笙一边即兴跳起芦笙舞,用身体语言诠释音乐情感。更有甚者,他竟猛地一个倒立,头下脚上地继续吹奏芦笙!全场为这绝技爆发出热烈欢呼,不少澳洲观众起立鼓掌。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在此皆沉醉于音乐与舞蹈的激情。音乐跨越语言与文化,征服全场听众。
贵州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项民族艺术被列入国家级乃至联合国级非遗名录。曾经藏于苗岭侗寨的“小众”歌舞,通过融入电影、游戏、音乐会等大众媒介而“破圈”,为更多年轻受众所喜爱。只要进行恰当的现代诠释,传统非遗同样可以焕发时代魅力。正如王莉莉指出,从“活化石”到“潮生活”,关键在于以现代审美和情感对非遗文化基因进行转译,让久经岁月的非遗洗尽风霜、重焕生机。本场音乐会用交响语汇对侗族大歌、苗族芦笙、侗族布依族苗族木叶等进行创新编配,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贵州省出台非遗保护发展规划,提出建设“多彩贵州”民族文化强省等举措,将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在政策、创意和传播的合力推动下,传统音乐遗产正走出博物馆,融入现代生活,在保护中实现新的发展。
《多彩贵州组曲》在悉尼歌剧院的奏响,意味着贵州民族音乐遗产正在走向世界。演出当晚,观众的热烈反应印证了音乐无国界的魅力。一位澳大利亚作曲家在现场表示,非常热爱这场音乐会,并称中国民族乐器有着“独特而迷人”的魅力。正如澳方指挥Luke Spicer所言,音乐是能将不同文化的人们团结在一起的奇妙力量,这场音乐会说明我们的共同点远比差异更多。当侗族大歌的多声部和声在西方乐坛引发共鸣,当苗家芦笙和木叶赢得异国观众的由衷喝彩,传统文化已然跨越语言藩篱,直抵人心。
此外,中外艺术家还在音乐会上带来了《黄河》钢琴协奏曲、《四大名著》交响组曲、唢呐经典曲《百鸟朝凤》、京剧曲牌《夜深沉》、交响音画《黑神话:悟空》等曲目。对中国艺术家来说,这也是一次增强文化自信的历程。正如多彩贵州艺术团指挥龙国洪所说,贵州民族音乐登上世界殿堂,不仅向海外观众展示了非遗魅力,也增强了发展民族音乐的信心。可以说,这场悉尼夜响的国风交响正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生动缩影:古老旋律不再束之高阁,而通过“国潮”等新形式融入全球舞台,成为跨越东西方的交流纽带。当侗歌苗韵响彻悉尼歌剧院,我们见证了来自贵州大山的民族瑰宝化作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二胡协奏曲《夜深沉》演出照
唢呐协奏曲《百鸟朝凤》演出照
钢琴协奏曲《黄河》演出照
(作者系悉尼大学音乐学院留学生,供图/瑞安文化)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