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浙江科技大学《感知中国》社会实践课程对标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五大特征与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的成果,聚焦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生态文明、传统文化等主题,带领国际学生走进农村、企业、政府部门等,帮助国际学生了解浙江省在扎实推进“两个先行”建设中的成果,感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来华留学生兼具中国故事受众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角色,浙江科技大学面向来华留学生“感知中国”课程,课程依托浙江省国际学生国情教育名师工作室平台,通过创设讲好中国故事的多维体验与实践场域,让学生“看得见”发展成就,“摸得着”传统文化,“讲得好”中国故事,通过“浙江之窗”深刻领悟“中国之治”。
在“感知中国”课程中,乡村振兴是一个很重要的主题。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点题、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目标是“用5年时间,对全省10000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并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行政村建设成全面小康示范村”。20多年来,“千万工程”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成效斐然,影响深远。课程特别选取“千万工程”这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乡村振兴实践作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微观样本,创新性采用沉浸式体验、对比式分析、参与式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帮助留学生生深入理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和显著成效,打造面向来华留学生的“省域现代化案例教学”品牌,为新时代来华留学生国情教育实践提供范式参考。
教学内容本土化,实现从“小切口”到“大变革”的教学升华
课程依托“千万工程”这一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的标杆案例,选取浙江省乡村振兴实践中的典型样本:以安吉余村为代表的生态转型样本,生动诠释“两山”理念的实践路径;以杭州长埭村为典型的数字乡村样本,展现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探索;以绍兴坡塘村为范例的文化赋能样本,演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当代实践;以杭州双江村为示范的民族团结样本,描绘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中的民族共富图景。通过组织来华留学生深入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开展沉浸式社会实践,引导他们从一个个鲜活的乡村变革故事中,由点及面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
来华留学生赴安吉余村参加美丽乡村建设与绿色低碳发展调研
来华留学生在杭州双江村体验畲族特色竹竿舞
教学模式立体化,实现从“走马观花”到“深度参与”的质变突破
针对来华留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单一,参与社会实践积极性差的问题,改革实践教学模式,通过系统化的参与式教学设计,全面提升留学生课程参与度,精心设计了“五个一”实践模块,即开展一次深度田野调查(走访村干部以及10户村民家庭)、组织一场乡村发展模拟议事会(模拟村民代表大会)、实施一项乡村振兴助农实践(包括农产品直播带货与乡村旅游路线设计)、完成一组时空对比影像记录(通过新老照片或视频见证乡村变迁)、撰写一份调研报告(形成实践总结成果)。通过参与式教学,让留学生近距离感知浙江乡村振兴的成效,亲身体验中国基层治理的智慧、深入理解中国乡村发展的密码。
来华留学生与绍兴坡塘村书记交流座谈
教学评价多元化,实现从“单一评价”到“多维评价”的范式转型
课程突破传统单一的知识考核模式,创新性建立了“课堂表现+成长足迹+传播赋分”的三维评价机制。课堂表现评估包括实践参与度、讨论贡献度、小组协作表现等,成长足迹档案记录来华留学生个人认知发展轨迹、跨文化对话能力提升、实践创新亮点等关键节点成长轨迹。该评价机制突出国际传播导向,将社交媒体打卡(如发布乡村振兴主题推文、Vlog等)纳入课程考核指标,官方媒体刊发实践成果、国际论坛分享中国经验、学术会议展示研究成果、学科竞赛成果转化均额外赋分。
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3个方面的创新,“感知中国”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构建了彰显省域特色的国情教育实践教学资源体系。依托浙江省作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优势和特色,深度整合地方特色资源,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留学生国情教育实践平台。在“两山”理念发源地安吉余村、浙江省乡村振兴示范村长埭村等地建立了30个高质量的实践基地。构建了一支由高校教师、专家学者和实践基地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形成“资源共建、课程共研、成果共享”的校地合作机制。
二是构建了一套多元、立体的国情教育实践教学模式。采用主题研讨式、活动参与式、社会体验式、多样竞赛式等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留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课程学生获各类讲好中国故事短视频、征文、摄影等大赛国家级奖项56项,省级奖项77项,2支实践团队获得全国、浙江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俄罗斯籍乌拉受聘担任安吉乡村“国际观察员”,向世界介绍安吉的好山好水好茶。津巴布韦籍米莱走进津巴布韦国家电视台《Good Morning Zimbabwe》节目,向非洲观众讲述中国乡村振兴故事。也门籍萨米在新宇村通过直播带货宣传推广优质特色农产品。捷克籍紫霞实践作品《从坡塘村看中国乡村振兴实践》获全国留学生“感知中国”征文大赛三等奖。
津巴布韦籍留学生米莱在津巴布韦国家电视台《Good Morning Zimbabwe》节目向非洲观众讲述中国乡村振兴故事
捷克籍留学生紫霞(右二)作品《从坡塘村看中国乡村振兴实践》获全国留学生“感知中国”征文大赛三等奖,本文作者魏建华(左一)、孙岚(右一)获优秀导师奖,学校获优秀组织奖
三是创设了以国际传播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实践教学评价新范式。将学习成果的国际传播转化设置为课程主要评价指标之一,推动留学生在海内外各类媒体平台讲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留学生在全球性社交媒体平台发表原创中国故事内容1000余篇,在尼日利亚《领导者报》、刚果金《精英论坛报》等海外主流媒体发表《感知中国现代化农村》《走进安吉:发现中国的绿色发展之路》等实践成果作品40余篇。
乌干达籍留学生鲁沙比在乌干达主流媒体《每日箴言报》发表作品《鲁沙比惊叹中国安吉县的发展》
总体而言,通过“感知中国”课程,来华留学生开展沉浸式实践,增进“中国故事”情感认同。大家在深入走访“千万工程”示范村的过程中,跟村干部和村民深度访谈,让留学生亲身感受“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全面感知中国乡村振兴的模式及成效;学校构建起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中国故事”讲述能力。学校开始跳出国情教育实践看国情教育实践,以国情教育实践课程为载体,构建了一套融合学科竞赛、志愿服务、国际传播于一体的感知中国社会实践体系,留学生对中国的认知和跨文化对话能力显著提升;逐步搭建起媒体合作平台,扩大“中国故事”传播广度。通过评价机制改革,激励学生在Facebook、Twitter等全球性社交媒体创作实践作品,同时联合《中国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浙江国际传播中心、杭州国际传播中心、《赞比亚时报》、尼日利亚《领导者报》、印度尼西亚《泗水雷达报》等海内外官方媒体刊发学生原创中国故事作品,形成民间主体创作、官方媒体宣发的“中国故事”传播矩阵。(作者孙岚系浙江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浙江省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魏建华系浙江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副研究员。本文系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2023年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构建以产出为导向的国际学生国情教育社会实践体系”[23YH53D],浙江科技大学2023年度国际教育研究专项课题“构建以产出为导向的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社会实践体系”[2023IERC012],浙江科技大学2022年度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中国国情教育课程对留学生中国认知度的提升作用研究——以浙江科技大学为例”[2022-jg69]成果。)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