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学人网讯(记者 贾文颖)从孔子学院的转型升级到在全球建设中文工坊,从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到数智技术的深度赋能。当前,一幅关于“中文+”协同生态构建的实践图景正徐徐展开,为国际中文教育与全球发展需求的深度融合提供了鲜活样本。11月15日,2025世界中文大会“中文+”协同生态的构建与案例分享平行会议举行,来自多个国家的代表共同探索“中文+”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路径。

中文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催生了“中文+”的快速发展,而这一协同生态的构建与壮大,离不开政府、企业、院校、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同心聚力与深度参与。
近年来,教育部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以下简称“语合中心”)围绕“中文+”协同生态构建进行了积极探索。语合中心副主任于天琪介绍道:“语合中心携手各国教育部门、中外院校、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合作伙伴,通过加强开放协作、夯实内涵建设、深化数字赋能,推动‘中文+’快速发展。”
院校是“中文+”协同生态中人才培养与资源输出的核心。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率先在柬埔寨建立全球首家职业教育特色孔子学院,并成立中国第一所海外应用技术大学——柬华应用科技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党委书记谢永华说:“我们坚持‘教随产出、校企同行’,积极与企业展开合作,培养了一批知华、友华、爱华的高层次职业技能人才。”
在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设立的中国语言和文化专业将于2026年下半年将迎来首届学生,该专业旨在培养既精通汉语教学,又擅长翻译、中巴商贸、经济及机构合作的专业人才,精准对接巴西数百家中资企业的人才需求,学生可选择“2+2”培养模式,毕业时获得中巴两国学位;老挝国立大学则针对中老铁路、万万高速公路建设需求,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内容涉及通用中文、专业中文、实用综合管理等方面,为中老合作持续培养人才。
企业作为需求端,为“中文+”生态构建提供实践场景与市场导向。中资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品商会常务副会长郑超表示,“在中国机电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拥有既精通中文,又掌握职业技能的复合型本土人才,已经成为企业海外发展的核心需求。”针对这一需求,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品商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职能,协同政府、行业部门、企业、院校,以“中文+职业技能”为抓手,共同参与构建全方位的“中文+”生态体系。助力企业破解海外人才难题,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的人才培养。
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作为全国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致力于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与文化交流,通过优化合作机制整合多方资源支持孔子学院建设。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刘利强调,基金会鼓励孔子学院聚焦主业、特色发展,并支持成立全球农业、中医、商务等特色孔院联盟,推动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
“中文+”协同生态中多元主体如何同频共振?会议现场举行的中文工坊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给了我们答案。

自2021年以来,语合中心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人才培养,创新设立中文工坊,通过与国内院校、海外中资企业三方合作的形式,嵌入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为国外中资企业培养了大批高质量的复合型本土人才。
“我们积极推动与外国教育主管部门商签中文教育合作协议,聚焦本土应用中文才培养,推动‘中文+’课程建设、师资培养、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合作,截至目前,已在2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5个中文工坊。”于天琪说。
2023年,泰中罗勇工业园与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语合中心三方共建泰国泰中罗勇工业园“中文工坊”,为园区中资企业与30多所职业院校开展财务税收、跨境电商等专题培训,累计培训3000余人次,还结合泰国产业发展实际开发10门大数据技术相关课程标准,在泰国多家高校推广应用。泰中罗勇工业园区总裁赵斌表示,“泰中罗勇工业园致力于为中国制造企业在海外发展提供全方位的综合生态服务平台,企业在海外落地后,我们希望能够持续为企业走出去贡献力量。”。
“中文+”不是简单的语言叠加,而是构建跨学科、跨领域、跨国界的协同生态,如何保障“中文+”生态的持续发展?论坛嘉宾一致认为,只有锚定不同国家与行业的差异化需求,完善长效保障机制,才能让“中文+”真正扎根海外、服务本土。
论坛现场,多个典型案例揭示了“政社企校”如何打破领域与国界壁垒,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产教融合机制成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核心纽带。中油国际管道公司总经理助理刘涛谈到:“在多年深耕共建‘一带一路’能源基础设施合作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文化互鉴、技术共享、管理协同的根基。文化差异往往会影响到项目的可持续运营状况以及能否深度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上,公司联合西安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哈萨克斯坦-英国技术大学,实施“中文+管理”“中文+技术”定向培养计划,系统选拔中亚地区优秀青年赴华接受专业教育与语言培训,并将中文应用能力作为核心考评指标,嵌入企业导师制与在岗实训体系,真正实现了以中文赋能专业成长。
数智技术则为“中文+”生态联动注入科技活力。2025世界中文大会发布的国际中文教育知识图谱(含38万语言节点)、语料库(数十亿语料),为全球教学提供智能支撑;自适应学测产品“HSK GO”可定制学习路径,AI云教研平台支持跨时区协同备课。元中文数字科技则为印尼青山工业园打造专属语言服务大模型,激活企业沉睡的操作流程、安全条例等数据资源,开发智能翻译与知识服务功能,帮助园区将语言成本降低90%,破解“翻译协管员不懂专业、培训员工留不住”的难题,实现“铁打的园区、智能的资产”。
用语言搭建桥梁,以协作奔赴远方。“中文+”的实践探索,早已突破单纯语言教学的边界,蜕变为串联政府、社会、企业与院校协同发力、推动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纽带,助力万千青年追逐梦想、改写人生轨迹的坚实阶梯,拉近各国人民心灵距离、让大家共享发展机遇的关键桥梁。相信未来一定能为增进国际间的理解、携手应对全球挑战、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更多动能。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