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民族文化品牌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在与国际品牌的竞争中还处于劣势。”全国政协委员蓝逢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我国对民族品牌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且民族品牌还缺乏一个权威、科学、系统的品牌评价机制。
在蓝逢辉看来,当下存在对新兴品牌的扶持政策不够;对优秀民族文化品牌在参与重大外交活动和国际经贸会展方面支持力度不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消费品牌还不深等问题。
对此,蓝逢辉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品牌评价和激励机制。从发展潜力、创新能力、规模等多个维度,建立权威、科学、规范、可行的品牌评价激励和要素保障机制,加强标准化建设。蓝逢辉说,“对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民族品牌出台有针对性的扶持和激励政策,从资金、人才、科技、文化等不同层面支持民族品牌建设。”
二是多措并举支持优秀民族文化品牌出海出圈。“增强对民族文化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进商标数据国际交换和应用,推动商标品牌保护、纠纷处置的跨国协作。”蓝逢辉表示,这将有效避免出现海外商人抢注商标等行为。
三是大力提升民族品牌的文化内涵。鼓励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提炼精华,使优秀民族文化品牌成为中华文化的独特标识。推动品牌文化多业态融合发展,鼓励文化IP的共享、共建、多业态融合发展以及品牌应用转化。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