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 > 正文
建院30年,这里为何能成为科技大师荟萃之地?
发布时间: 来源: 人民日报客户端

  30年前,1994年6月3日,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举行。大会上,产生了中国工程院首批96位院士,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汉字激光照排之父”王选等位列其中。这家中国工程科技界最高学术机构的成立,对于推动我国工程科技发展、院士制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朱光亚说“这是我国科学技术界的一件大喜事”。

  工程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浪潮中,科学发现与工程技术是有社会分工的,我国现代化建设靠科学,也离不开工程方面的力量。

  改革开放后,加速实现工业化是我国发展的当务之急,大规模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大科学工程、国防工程等加快发展。为了提高工程科学的地位、加速培养更多的工程科技人才,1992年春天,张光斗、王大珩等6位专家提出《关于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并选举那些在工程科学中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院士,授予终身荣誉。

  1994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国工程院。当年6月3日,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士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同时举行,大会选举朱光亚为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也是在这次大会上,除了产生中国工程院的首批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也统一改称院士,中国两院院士制度就此形成。

  推进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是中国工程院自诞生之日起的重要使命,也是每个院士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30年来,我国从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逐步走向自主创新,工程科技水平大幅提升,推动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工程院团结凝聚院士和广大工程科技工作者,大力推动工程科技发展,不断攻克科技难关,建设大国工程,铸造国之重器,为推动我国工程科技创新进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选院士,主持研制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方正彩色出版系统,实现我国出版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和电”的技术革命,成为我国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典范;

  王小谟院士,在贵州的山沟里一待就是19年,潜心研制先进的雷达;带领预警机团队进行长达5年的“711”工作制,为的就是给中国人争口气;

  袁隆平院士,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世界领先水平;

  ……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从我国第一块液态锂离子电池、第一艘载人航天实验飞船、全球首个4G大容量测试,到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再到近年来的未来车、数据港、新能源、先进核能、特高压等,我国工程科技领域取得的很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都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们的身影,凝结着他们的智慧、心血和汗水。

  30年来,经过16次增选,中国工程院共选出1298位院士,现有961位院士、124位外籍院士,建设了一支忠诚于党和人民,高水平、高质量的院士队伍,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的科学大家,为科技界树立了榜样。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长期以来,一批又一批科学家深入一线、扎根边远,甚至隐姓埋名、负重前行,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中国工程院塑造了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核。他们中有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钱学森院士、朱光亚院士,有参与了我国每一次核试验、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林俊德院士,有半个世纪走遍世界屋脊、专注高原医学的吴天一院士,有把一生献给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的黄旭华院士……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朱光亚、王大珩;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黄旭华、钟南山;“七一勋章”获得者吴天一、陆元九;“八一勋章”获得者马伟明、钱七虎;全军挂像英模林俊德;“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张伯礼、陈薇;“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李玉;“时代楷模”朱有勇、彭士禄、刘永坦,他们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士是国家设立的最高学术称号,是荣誉的象征,更是责任的标志。”在2023年当选院士学习教育暨颁证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表示,绝不能让院士称号承载过多非学术的、功利的东西,绝不能让院士头衔与物质利益挂钩。要杜绝院士称号滥用,规范自身兼职,杜绝“双聘院士”,杜绝以“院士”冠名非学术活动场所;成为院士,要更加严格自律、加强对团队的管理,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做学术道德的楷模,让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责任编辑:施惠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