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动画电影《哪吒2》不仅在国内掀起观影热潮,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与好评。
作为中国动画领域的资深研究学者,潮新闻采访了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传播系助理教授唐锐杰(Thomas William Whyke),他从影片如何成功平衡文化表达与商业吸引力、吸引不同年龄段观众的魅力所在、现代化传统神话故事的手法,以及尖端CGI(计算机生成图像)技术的应用等多个角度,详细解读了这部电影为何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走红,并深入分析了其在海外市场的优势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唐锐杰(Thomas William Whyke)。受访者供图
1.你看过《哪吒2》吗?你觉得它怎么样?
Thomas唐锐杰:是的,我看过《哪吒2》,并且最近与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传播系的同事们对这部电影的最新评论数据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我们收集到的样本——3,780个独特的观众观点中可以看出,这部电影代表了中国动画的新黄金时代,成功结合了商业成功和复杂的文化表达。
观众们普遍称赞其高质量的动画和制作水准,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它反映了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使用水墨技法(至今仍在某些CG(计算机图形)形式中使用)和传统动画,到21世纪初数字制作的重大历史转变。
评论显示,对于某些叙事方面观众反应不一,如重复的家庭关系和动态削弱了情感冲击力、与《新神榜:杨戬》等作品有相似的可预测情节、类似1979年版《哪吒闹海》的公式化死亡场景、女性角色塑造不足。但对技术呈现和宏大格局普遍给予了高度评价。
与早期中国动画更注重宣传而非娱乐性不同,《哪吒2》成功平衡了文化真实性与商业吸引力。
图片来源于哪吒官方微博
2.你认为这部电影为何能如此成功?
Thomas唐锐杰:根据评论数据和我的分析,这部电影的成功源于几个关键因素。
首先,它在娱乐性和文化表达之间实现了精妙的平衡,许多评论者都强调了它“精细”的动画质量和深刻的主题。这标志着中国动画的重要进步,摆脱了早期因纯国家资助和主题限制而不得不在艺术追求与商业可行性之间取舍的局面。
其次,影片成功吸引了多个年龄段的观众,“老少皆宜”成为评论中的高频词。我看到过一些“病毒式”传播的剪辑片段,展示了孩子和家长们在影院观看哪吒与父母分离、重逢再到因死亡分离的情节时泪流满面的场景
主题分析显示,观众既欣赏其动作冒险元素,也认可其深层主题内涵。这部电影展示了当代中国动画如何在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叙事技巧之间架起桥梁,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既能既符合当代观众审美、引起当代观众的共鸣,又能保持真实的文化表达。
图片来源于哪吒官方微博
3.这部电影的成功有何意义?
Thomas唐锐杰:评论数据显示,这部电影标志着中国动画从国家支持的文化生产向商业文化表达的演变高峰。许多评论将其视为中国动画的一个里程碑,并频繁与《阿凡达》等国际作品比较,表明对中国国内电影制作的自信日益增强。
数据显示,关于影片如何用现代化叙事方式表达传统神话故事的讨论(中国动画叙事方式的演进)非常广泛,这一趋势在《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及2020年后的《新神榜》系列中均有体现,其成功代表了这种演进,我称之为“民族风格的当代化”。这种当代化在《哪吒1》和《哪吒2》中通过三个方面体现:一是对传统文化标识(如汉服、踢毽子等)的符号学而非严格的美学使用,侧重在它们所代表的文化意义、象征价值;二是以后现代方式将神话作为当代重新诠释的原素材,通过现代视角对其进行重新解读与创造;三是对尖端CGI技术的出色运用。
值得注意的是,《哪吒2》将可识别的中国符号、神话和CGI技术服务于故事,而不是作为核心焦点。相比之下,另一部中国动画《深海》(2023)采用的实验性粒子水墨技术和当代叙事过于注重技术创新,而忽视了文化连接,被批评为过于西化且脱离中国传统美学。
我认为,这充分反映了过去40年中国观众的审美倾向。众所周知,许多改编自1986年版《西游记》的媒体作品在中国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共鸣。此外,中国动画系列《中国奇谭》的巨大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该作品通过策略性的视觉修辞,成功地将传统神话文化元素与现代叙事相结合——运用传统意象、水墨美学和动物象征来探讨当代主题,同时与中国丰富的志怪口头叙事传统保持真实联系。这展现了当代中国动画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桥梁,既保留文化精髓,又赋予故事新的时代意义。
《哪吒2》的主题分析显示,观众对其视觉质量、技术成就、角色设计、环境设计(如玉虚宫)、文化视觉元素(传统艺术元素)和视觉象征,以及当代社会主题与价值观,包括阶级与权力结构、反抗与权威、身份与自我定义、家庭关系(父子关系是影片的核心之一)、社群与团结、传统与现代、个人与社会等展开了广泛讨论。这表明影片的影响已超越娱乐范畴,参与到文化对话中。
这种将传统叙事转化为当代社会评论载体,同时通过选择性传统符号保持文化真实性的做法,展现了中国动画如何超越简单地保存文化遗产,积极参与并塑造现代文化对话。
该电影的成功表明,这种新的民族风格方法因其在文化保存与当代相关性之间架起了桥梁而受到观众的共鸣。
唐锐杰(Thomas William Whyke)。受访者供图
4.你认为它在海外市场会有出色表现吗?
Thomas唐锐杰:根据评论数据以及Daisy Yan Du(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的副教授)对中国动画历史发展的分析,该片在国际市场上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当代中国动画已发展出能够超越国界引起共鸣的文化表达方式。影片对家庭关系、个人成长等主题的强调,以及精彩的动作场景,符合吸引国际观众的成功策略。备受赞誉的高制作水准和视觉叙事元素有助于跨越语言障碍。
然而,评论数据也揭示了国际观众可能面临的潜在挑战。许多评论讨论了复杂的角色关系和文化细节,这些可能需要为外国观众提供额外的背景解释。诸如“阐教”“龙族”“申公豹”等术语频繁出现,表明影片对中国神话和文化背景的依赖,可能需要针对海外市场进行本地化处理或解释。
尽管如此,影片成功平衡了文化特异性与大众关注的主题,并结合了先进的现代动画制作技术,表明它有望在国际市场上获得认可,特别是在对中国文化和高质量动画感兴趣的观众中。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