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技能人才供给。高职教育体系建设不能偏离技能人才培养主线,根本目标是培养出现代产业体系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实现自身特色发展。要在教学模式、办学模式的构建上花精力苦练内功,在职普融通的教育体系建设上疏通通道,把职业教育成熟的理念转化为实践的现实。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彰显了职业教育对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意义。从现实意义上,如果用最质朴的语言理解教育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支撑作用、理解教育强国的本质内涵,那就是:年轻一代走向工作岗位时身心健康且有理想有专长,支撑住社会产品的高质量生产,支撑起国家的创新发展,这需要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成长健康科学全面、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精湛、高等学校毕业生创新力强。简而言之,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高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于技能人才供给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其不可或缺性,在教育体系中分工负责技能人才培养,因此是所有社会产品质量的基础和保障。一件产品,如果其生产过程是由未经专门培训的普通基础教育毕业生加工完成时,其质量将是不高和不稳定的,也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在基础教育之上,经由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再进入劳动力市场,是新时代社会新增劳动力别无他途的“双车道”,其中职业教育的基本作用是向社会提供各级各类、多种多样的技能型人才。
1.职业教育起源于技能人才培养。技能是一种熟练操作或直觉反应,技能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之根。早期的职业教育就是农耕时代的手艺相传。那时候师傅自身或许也是文盲但他会干,所以知识不是其传授的内容,技能才是。这就构成了职业教育的最初特点:零星的师傅带徒弟,言传身教,在产品制作现场使徒弟完成对技能的习得和对经验的默会。
产业革命后,世界开启了工业化进程,精度成为对批量产品加工质量的基本衡量,工程师和熟练工人奠定了工业时代整个经济社会的质量基础,熟练工人、技师即技能人才。在工业化初期,规模化生产对初级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幅度增长,职前岗位培训成为不可缺少的环节;到了中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知识积累,技能人才需要学习相应的基础知识,批量化、标准化本身也是工业社会的基本特点,因此正规的技工、技术学校得以普及,之后教育层次还不断上升,工学交替、结合成为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如“双元制”“三明治”等。那时“技术”的含义其实是“技能”的本意,如说车工、电工是一个“技术活”或讲某人“有技术”,其实指的是其技能水平高、经验丰富、工作完成质量好,是老师傅。那时候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逐步走向正规的学校教育,工学交替,教师教知识与师傅带徒弟相结合,以一定的知识、技术为基础形成熟练技能。
工业化后期乃至进入新的数字时代,高新科技发展迅猛,工程集成复杂性上升,技术升级迭代转化加速,此时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无疑广泛存在且要求更高。职业教育发展既需要遵从技能人才培养的内涵本质,也应该预判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2.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主题要求。高质量发展是整体性的,是整个社会的发展主题,包括方方面面。人民群众所体验到的高质量,首先是各类产品的高质量,因为它们与生活息息相关,关系着幸福感。高质量的产品需要有一定熟练技能的人来生产,熟练水平越高产品质量越好。当然,社会的高质量也包括所提供产品的丰富性及社会运行的公平和有效性,这不是本文要论及的议题。
具体谈及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主要包括创新引领和质量保障。创新与高等教育关系密切,质量与职业教育关系密切。任何产业企业的产品创新,最终都要反映在所提供产品的质量上。高等职业教育,即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化或高学历化,应答着社会产品生产的复杂化要求,在教育体系中分工面向有科技含量产业产品的质量保障。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涉及各级各类教育自身的内涵质量、相互间及其与社会的融通关联。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都致力培养青年一代走向社会,都是与社会直接接口的教育,这一点与基础教育不同。从理论上讲,在高质量发展时代,基础教育的毕业生不能直接走向工作岗位,因为他们还没有形成专业能力或职业技能,尚不能满足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产品的工作要求。所以说,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为青年一代走向社会就业准备的“双车道”。
3.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困惑。新时代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职业教育理应越来越繁荣。建设制造业强国需要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社会产品的高质量需要生产者的技能保障。国家强盛、社会和谐、企业生产需要一大批身体力行者,教育既是现代化强国的支撑也仍然是社会建设的民生。因此,近年来职业教育的改革颇多,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的发布、再到职教本科探索和产教融合体兴起,职业教育成为政策推动的重点。
然而,职业教育的发展仍存在困惑,存在着经济产业内在需求与家长学生对好教育期望不一致的矛盾。其中有社会文化的因素,如传统上“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劳力者治于人”等观念的固化。职业教育的类型模式和职业教育体系的向上架构事实上成为影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到普及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职业教育该如何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议题:一是高等教育规模膨胀对职业教育的冲击,二是职业教育不断向上延伸而与高等教育出现越来越多的交叉融合。对这一议题就事论事也许并不难解决,需要继续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最主要的问题在于企业的发展存在着对由低到高的技能人才的广泛需求,即对职业教育的广泛需求,如前所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不可能离得开技能人才。
此外,我国职业教育的类型模样还没有完全定型。新中国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废墟上建起的,之前并没有工业化的基础,旧中国的文盲率还特别高。我们早期的教育是从扫盲班、夜校、干部培训、院系调整等开始起步的,之后与职业教育关联密切的教育形式大致经历过技校、中专、大专、721工人大学、中高职教育、应用型本科转型、本科高职等多模式多形态的实践探索,职业教育的内涵、概念、层次、模式、体系等在认识层面也还存在不一致。
4.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工作重点。近年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提炼和倡导的教学、办学、发展核心模式。2024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并要求“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尽快取得突破”。这些方向无疑都是非常正确的,如何切实落实将成为衡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依据。
社会文化的影响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但正确的引导是前进的方向,由文凭社会到能力社会的转变也是正在发生的客观现实。我们近期能够直接做的工作有:改善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形成符合职业教育类型特点的教学模式、构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企业参与机制,在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上真下功夫。
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能偏离技能人才培养主线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受到关注,是因为客观上有需求,而现实中人们的关注点仍在体系向上以及如何架构上。其实,体系建设涉及三个方面:一是确保类型特征不变,否则就是耕外人田荒自家地;二是自己的类型体系如何搭建,别搭建得不像自己;三是职普融通,别画地为牢都是自己,要能融通出去。因此,不偏离技能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
1.职业教育的层次和类型。教育层次涉及教育年限。受教育年限越长,学历层次就会越高。受教育年限由学业要求的学习内容决定,而学习内容由其学习量和复杂性决定。随着科学技术产业的进步,一些职业教育专业要求的学习内容明显增多,且内容所涉及的复杂性显著增强,因此所需的受教育年限必须延长,这就自然带来了学历层次上升的诉求。
教育类型指向本质性内涵。工作过程涉及内容的变化少,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不用过多思考,依靠已经形成的工作技能、熟练、经验来保证质量,这是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具体到在培养、学习过程中需不需要动脑筋思考以及各种教学元素的组合,并不是教育“类型”的本质性差异。而工作所涉及的内容变化多,毕业生在工作中需要经常“想”和思考,则是对专业教育培养人的要求。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培养人的规格要求是高级专门人才,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举例来说,培养护士是职业教育,培养医生是专业教育,尽管二者都在医院围绕着病人工作。
2.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出现越来越多的交集。讨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首先涉及对职业教育内涵本质的认识。既然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分,那么二者就有着类的差异性,只是慢慢地在历史的长河里二者由互不搭界到交集越来越大。
早期,古老大学相对于社会是“象牙塔”,培养着有钱阶层的所谓“绅士”,而拜师学艺是无钱无地人家为孩子谋生学艺的途径,二者没有什么联系,这也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所谓“高贵贫贱”的源头。到了工业社会,大学走出了“象牙塔”,技工学校也需要学习一定的原理和技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开始出现接近甚至相交。近现代以来,高等教育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而出现办学多样化,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开始上移,产生了大量的高职院校,甚至还有少量经过多年的能级跃迁而成为工程师学校、工业大学、应用科学大学。
至此,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交集越来越大、交融越来越深,正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二者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共性是:都是面向社会接口的教育,都需要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工作能力,能力的基本要素都包括“知识、技能、思维力”,教学环节都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实习;差异是:前者面向领域后者面向岗位,前者形成专业能力后者形成职业能力,前者突出思维力后者突出技能,二者关于“知识、技能、思维力”和“课堂教学和实践实习”的搭配、组合、侧重不同。
职业教育仍有其作为一类教育的“类”的本质属性,那些跃迁为“大学”的学校已不再属于职业教育范畴,而成为大学甚至是高水平大学。这时候所产生的困惑主要体现在“技术”的概念上,职业教育涉及技术、高水平大学也涉及技术,还有“卡脖子”技术以及关键核心技术等。
3.职业教育的变与不变。现代职业教育需要理论基础和科学原理支撑,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和现代产业的不断变化,特别需要应对数字时代这一改变经济社会运行基座的形态变迁。因此,职业教育具有如下特征性变化:其一,科技融入加深,许多现代技能以科学技术为依托;其二,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提高,必须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开展职业教育;其三,与高等教育的交集越来越大,要学的内容多其学习年限自然增长;其四,必须让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因为科技发展产业变革会使人生不断面对职业变化。面对这些新变化、新挑战,加快实施职普融通势在必行。
职业教育的不变有:其一,面对岗位需求,培养技能人才;其二,技能需要练习以形成熟练,这就需要有真实的训练场景;其三,知识学习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工学结合是其基本的育人模式。这些特征单纯靠学校课堂教学不能满足要求,需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要在抓住本质性内涵、保证“类”不变色的基础上,守正创新,适应时代变化要求。
4.职业教育体系的向上架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得到重视,如何向上架构受人关注。在体系建设中保证技能人才培养不滑坡、不缺席非常重要,延伸不能忽视职业教育本质内涵的稳定,而应紧扣其类型特征。高等职业教育更要时时回思自己的初心本色,守类型特征之正,创发展变化之新。
现代社会的架构系建立在科学技术之上,大量现代技能需要与思维、思考结合在一起形成,需要懂得科学原理和技术构成,不同技能对科技的依赖程度不同。高等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也是职业教育,其高等性体现在知识、原理、技术的基础学习上,其职业性体现在技能的习得上。以科学原理为基础形成现代技术,以现代技术为支撑形成现代产业,在现代产业中需要大量以现代技术为依托的高技能,这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职教本科要重点培养的技能。培养学生高技能或复合技能,需要理论知识,需要思维思考,也需要实践实训,但最终是形成高阶熟练反应,在工作岗位上体现出技能的不可替代性。
体系向上架构既包括体系延伸,如职教本科的产生;也包括体系嫁接,如与应用型高校嫁接、与研究生专业学位嫁接等。并不是说,完全自成一体就等同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普融通也非常重要。
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框架
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是培养出现代产业体系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适应得了数字时代国际竞争要求,支撑得住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并以此为基础实现自身的特色发展。这需要在教学模式、办学模式的构建上花精力苦练内功,在职普融通的教育体系建设上疏通通道,把职业教育成熟的理念转化为实践的现实。
1.以“工学交替”保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工学交替是职业教育基本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点是:理论教学和实践培训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训相结合。
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已证明,工学交替或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适应产业发展而形成的基本模式。哪一国家或哪一时期,这一模式越稳定,其职业教育发展就越好,就越能支撑产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如前述,早期的职业教育就是“工”,慢慢地“学”进来了,随着发展“学”的分量还越来越重。但是,如果没有了“工”即技能训练,很难称其为真正的职业教育。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学习许多的理论知识,需要深入理解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技术,或应对职业的发展变化而提高思维力。但是,也必须在动脑筋学习科学原理的基础上,习得以现代技术为支撑的复杂技能、综合技能等高技能。如果没有技能,职业教育将转化为普通教育。
我国当今的高等教育对理论的学习已不再陌生,我国曾经的职业培训、技校教育对现场实训也不陌生,而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职教本科如何把二者结合好却有着巨大的探索空间。我们不能把职业教育办成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也不是专业教育。我们需要“聪明人花笨功夫”,切实做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技能训练工作,包括理念构建、场景建设、模块组合等,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真正形成融合“高等”规格和“职业”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2.以“产教融合”推动职业院校健康前行。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基本的办学模式,同时也是一种理想的治理模式。说办学模式是因为职业教育离不开工作场景,技能人才培养离不开实训环节,脱离实践教学的职业教育是假职业教育;说治理模式是因为学校和企业的使命不同,学校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企业必须赢得利润才能够生存发展,需要有机制使企业乐意与学校共同培养人才。有治理模式的产教融合才能够长久,才能够保证办学模式的行之有效。深化产教融合关键是创新治理模式,探索符合教育规律、产业规律的有效模式。
产教融合的最高境界是学校、企业“双主体”办学。这一模式有着责权利统一的一致性。但是,考虑到学校的“单位制”属性,双主体办学很难实现,混合所有制是朝着这一模式方向而实施的探索性改革。
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将成为产教融合的基本常态,包括资源共建、基地共享、专业共设、教材共研、人才共育、双师共培等多种形式。职业院校必须主动走出校门去寻找建立合作伙伴,因为企业一般不会等你求你,但当企业真的把你当作伙伴时,就说明你成功了,说明学校的办学方向对路了。职业院校通过主动帮企业解决问题,主动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管理制度,努力使学校与企业、产业融为一体,将改变我国一批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有助于职业教育走向良性循环。
当前值得探索的模式是产教融合体,特别是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这是把产教融合理念推向现实的具体行动,也是一项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在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创新,有助于发挥多方积极性来推动职业教育真正按类型属性来办。
3.以“校内学徒制”为基础模式确保职业教育类型不走样。通过校企紧密合作实现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当然是职业教育的理想模式,但过于理想化。首先,企业是天然追求利润的经济组织,社会的用人市场又是开放的,因此企业一般没有动机更没有义务去主动承担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责任;再者,当今教育已全面进入普及化阶段,企业就是有意愿也难以承接住这规模巨大的学生现场实习实训。而职业教育如不能很好地与产业与实践融合,将难以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企业、经济、国家也终将受损。
为了稳定保障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职业院校需要建立和发展起自己的实训基地,通过学校自建、企业共建、政府帮建、社会参建等形式,完成基础性的规模化教学下的学生实习实训安排。这也是提高职业院校吸引力和保证职业教育类型不走样的重要方式和基础设施建设。在人力资源上,这项工作仅靠“双师型”教师也无法完成,因为需要一批有实践经验能带徒弟的老师傅或来自企业的兼职技师。这项涉及高职院校“类型”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各部门协同支持学校开展用人制度改革与创新。
职业院校实施内部学徒制,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着眼于共性基础的技能训练,面向同类学生的普通技能;二是特色教学,如一些学校建立的大师工作室、大国工匠工作室等,主要面向有专长的学生。当然,部分生产一线的实训还是要尽量争取与企业合作,积极发挥前面所说的各种校企合作特别是产教融合体的功能。学徒制模式在职业院校、社会企业大规模双场景开展,将成为现代学徒制的常态,使得课堂教学、校内实训或学徒、企业实习或顶岗共同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施模式。
4.以“职普融通”架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质量教育体系既包括各级各类教育的高质量,也包括各级各类教育间连接的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既需要把自己的体系构建好,也需要疏通好与普通教育的通道,即终身教育所使用的人才成长“立交桥”概念。职普融通是成就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制度性安排。
中职毕业生升学的通道主要是高职,将成为一种基本的制度安排,也应该在不改变中职教育技能人才培养属性的基础上进行,如何做好衔接而把一般技能人才提升为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需要做的工作。职教本科院校、应用型高校和其他本科高校是三类不同的高校,专科层次的高职毕业生升入本科高校存在着同轨道升学和变轨道嫁接的不同问题,需要对其规律加强研究。同理,从升学主体角度看,职教本科学生在升学通道上以升入专业性学位研究生为主,但也可以升入学术性学位研究生,二者都存在着“嫁接”问题。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尽管有许多共同点,但更有其本质的不同,如何“嫁接”是门大学问,各项具体政策有待于在实践中健全完善。
不要惧怕复杂,因为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必然会越来越走向更加的多样化。复杂不是乱,而是有序,系统论认为系统进化的标志是“序”的增强。
总之,职业教育不变的是技能,变化的是科技融入,需要找好实践训练和理论教学的平衡点。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主要面向就业市场,但要积极疏通其升学渠道,给学生以选择成长的机会。就业和升学,应该有一个科学、理性的制度设计,在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和满足个人发展需要的方向上进行制度性体系架构。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