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2007年我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资助下,赴以色列巴伊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国际著名复杂系统专家,ShlomoHavlin教授。留学费用对于我是一笔巨款,在国家公派项目3年来的持续资助下,我才得以完成学业,博士论文获得以色列巴伊兰大学最高荣誉(Highest Distinction)。
把国家需求和研究方向结合起来是我一直思考的。我的研究方向为各类基础设施网络的可靠性与应急管理。基础设施网络就像城市的“动脉”,将所需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通过交通网络、电力网络和信息网络等运输到指定地点。这些动脉一旦出现问题,整个城市的运行就会受到极大影响。同时,从自然灾害到恐怖袭击,各类风险时刻威胁着这些基础设施网络的功能。比如2008年的南方低温雨雪灾害和近年来很多大城市出现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都暴露出电力网络、公共交通网络、天然气管网等基础设施的脆弱性,以及其从灾害中回复的弹性欠缺。
近年来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的时期,对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工程和应急管理研究需求较大,而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更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我也因此感到了自己学有所用的机会。因此2011年我回国工作,加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各类风险面前,要使得这些基础设施网络健康运行,就需要对其故障或灾害的发生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应急策略进行深入分析。以各类基础设施网络的运行大数据为基础,我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对基础设施网络的结构特点、流量组织以及故障行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初步的研究成果连续发表在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期刊上。
我的研究成果离不开国家、学校、学院等不同层次的持续资助。首先,我入职后就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大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基础理论与实证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其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过“卓越百人”等人才项目对我进行了持续的经费和办公条件等支持。最后,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也在招生、经费、办公条件等方面对我给予了全面的支持。不同层次的连续支持让我有能力实现自己的规划,可以开始组建自己的实验室和团队。
培养学生给我带来平静的快乐。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却对“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两句校训一直理解不深。头一次面对自己的学生,才感到校训中的份量和前所未有的责任感。我的人生经历简单,也说不出深刻的道理,就只有把自己的责任转化在与他们一起认真做事上。目前我已经有3届学生毕业了,他们有的进入了国防行业报效祖国,有的硕士期间就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的进入了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华盛顿大学等名校继续攻读博士。其实我能教他们的实在有限,我想他们的成果大都来自于他们看到一件事:国家需要认真做事的人才。
回国工作不意味着国际合作的结束,而是新型科研合作模式的建立。我回国工作后,依然邀请我的导师Havlin教授及其他国际合作者来访。不同的是,我们研究的问题不再是以前导师的研究方向,而是结合国家需求的新研究方向。合作的模式也从以前的国外专家和我的二元模式,转变到国外专家、国内专家和我的三元模式,希望通过融入新的思想来激活复杂系统这个学科交叉特色明显的研究方向。植根于本土,我的科研方向生出了新点子,也引来了新机会。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转眼回国已经5年,虽然没有什么成绩,但也没有虚度的时光。祝愿生我养我的祖国越来越繁荣富强!(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卓越百人副教授、博师生导师)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