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代表委员建言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放权松绑,让人才舒心投身产业浪潮
发布时间: 来源: 中国组织人事报



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为广大知识分子工作学习创造更好条件,加快形成有利于知识分子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传人才改革强音:“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实施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改革日趋紧迫,决胜全面小康在路上,人才成为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连日来,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进一步打造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开便利之门


创安心环境


“作为一个归国学者,我很荣幸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为国服务。”全国政协委员、南华大学校长张灼华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政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人才优惠政策不断落地,各地也纷纷更新、细化人才居留、社保、户籍、子女教育等便利措施,用贴心服务向海外人才敞开胸怀,带动了最大规模留学人才“归国潮”。来自教育部的一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有54.45万人出国留学,留学回国人员达43.25万人,创历史新高。


开放的中国如何释放强劲“磁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3月5日的河南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提的建议都与人才有关:“建议调整人才引进政策,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对外籍人士来华有限制措施,他认为当前对于外籍人才的政策需要与时俱进。“特别是对在公立大学、科研院所一线工作的外籍人士,在住所、科研基金申请等方面仍存在限制,会影响他们的科研创新。”施一公的发言得到不少代表委员的赞同。“随着人才引进开放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籍人才来到中国任教或从事科研,落实他们的社保、医保和国民待遇是亟待研究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印杰说。


人才来了,还需筑宽发挥作用的事业舞台。全国政协委员舒红兵11年前辞掉了国外待遇优渥的工作,全职来到武汉,就是看中了这里有实现抱负的平台。如今已是武汉大学副校长的他对此深有体会:“环境打造好了,就会吸引人才来聚集。反过来,人才的创新创业又会不断优化环境,形成优势富集甚至是虹吸效应。”


让科学家十年磨一剑、坐稳冷板凳,离不开安心科研的环境。“要为广大人才提供良性竞争与合作的平台,不能把优势资源全集中在顶尖专家身上”,印杰委员说。他还提出,保证科研时间、延长考评周期,给人才创新多点耐心。


“长江湘江闽江,江江冠名;黄山天山阴山,群山并立……”在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主任王向朝委员看来,繁多的人才计划客观上形成了很多与科技资源、职称、评奖、待遇紧密挂钩“帽子”工程,很多青年人才为抢“帽子”偏离了正确的研究方向。他建议限定同一申请人的人才项目申请数量,避免一人多冠,赢者通吃,同时完善跟踪评估和淘汰制度,评估不达标者予以“摘帽”。


服务重大战略


与产业深度融合


去年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促进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不少代表委员认为,形成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就要让人才拥有施展拳脚的天地,投身到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的浪潮中。


统计显示,在两会的热门话题中,“一带一路”名列前五,人才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也引发代表委员的热议。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副主委蔡建国建言:“国家可以通过高等院校培养华侨华人教师队伍,促进更多国内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形成人才交流、培养机制,以此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


决战脱贫攻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其中的关键在“人”。“应鼓励城市各行业的退休人员告老还乡,既包括官员,也包括医生、教师等一大批具有知识、技能的人,破解脱贫攻坚难题。”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钱念孙说。


走出实验室,走进产业的熔炉中,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同样呼唤体制机制改革。来自九三学社中央的一份集体提案点出了当前产学研结合中待解的难题:不少科技工作不接地气,研究与实际脱节,洋洋洒洒的科研大作,只能装在申报职称的袋子里,锁在布满灰尘的抽屉中,用不到生产一线,走不到田间地头。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建议:“政府要出台政策支持,支持企业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建设,大力扶持开发新产品、新技术,鼓励大学生到这些企业的实验室去工作,制订合理研发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进行合作。”


“完善培育和激励机制,推动技术人才向企业聚集”在民建中央的小组讨论中得到委员们的赞同。具体的建议包括建立用地、用人、税收等优惠政策,引导人才向实业流动;鼓励高校实用开发型人才与企业对接,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人才集聚功能。


开辟通道


培养“匠人”


“中国制造2025”呼唤更多的大国工匠,干事创业离不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技能大师巨晓林代表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中国制造正在迈向精品时代,需要每一位工人发挥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他认为,企业要给予每个技能人才成才的平台,舍得花代价培训,不要总想着从别处挖人,而技能人才也要安心本职、钻研技术。


技能人才的待遇和地位问题也备受代表委员的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沈阳何氏眼科医院院长何伟说:“要开辟优秀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政策上要有待遇,完善技能人才的评价机制与奖励制度,树立工匠精神先进示范。经济上也要给予保障,确保技能人才能充分就业。”


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郑福田建议,成就大国工匠,需解决同工不同酬的身份问题,提高职业工人的待遇,改进目前的唯学历、唯名牌大学的选人用人标准,引导优秀学生当职业工人。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习近平总书记对知识分子的殷殷期盼、两会上传出的人才强音让广大人才和代表委员振奋不已。来自农工党的全国政协委员王启仪感慨:“这是总书记给广大知识分子提出的具体要求,我们责无旁贷,接下来就看我们如何加油干了。”(记者 高阳)








责任编辑:null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