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北京3月1日讯(记者刘晓蕾 王焕现 王芳 季昕报道)今年两会召开在即,教育部今天召开教育新春发布会,介绍十八大以来留学工作情况,用数据来解读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留学工作所取得的成绩。
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许涛介绍,十八大以来,留学规模持续扩大。出国留学工作聚焦国家战略,服务中心大局,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方针,培养了一大批引人有国际视野和竞争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来华留学工作围绕外交大局,服务教育对外开放,坚持“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保证质量”方针,培养了一大批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
他介绍说,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4.45万人,较2012年增长14.49万人,增幅为36.26%。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43.25万人,较2012年增长15.96万人,增幅为58.48%。出国留学与留学回国人数比例从2012年的1.46:1下降到2016年的1.26:1。留学回国与出国留学人数“逆差”逐渐缩小。留学地域相对集中,攻读本科以上学历的仍为留学主体。
许涛指出,在2016年出国留学人员中,自费留学共49.82万人,占出国留学总人数的91.49%。2012年以来,自费留学的比重持续保持在92%左右,已初步形成公派留学为主导,自费留学为主体的留学工作格局。
他强调,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在其中充分发挥了调控补给作用,全方位培养国家急需人才。一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2015年创设“未来科学家”项目,重点面向国家急需、薄弱、空白、关键领域,聚焦现代科技尖端、前沿领域,培养顶尖创新人才、领军人才和大师级人才。继续通过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培养储备高层次优秀人才,2012年以来共选派34298人。
二是培养国际组织人才。2014年创设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有组织、成批量地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难民署、国际电信联盟等派出实习生。目前已有多人被联合国国际法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正式录用。
三是培养非通用语种人才。十八大以来共派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3454人,仅2016年派出1036人,涉及42个非通用语种、62个国家,其中32个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填补了9个国内空白语种,培养了一批后备师资人才。
四是培养国别与区域问题研究人才。深入培育和建设42个教育部下属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逐个对接,精准支持。十八大以来共派出1207人,共涉及60个国家,其中35个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了一批了解沿线国家语言文化和当地经济发展现状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许涛并透露,从1978年到2016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458.66万人。其中136.25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和研究;322.41万人已完成学业;265.11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82.23%。
许涛指出,与此同时,来华留学人数也同步增长,2016年留学生规模突破44万,比2012年增长了35%,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数量增长明显。同时,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攻读学历课程,学历生和研究生占比实现双增长。在就读专业方面,打破以汉语学习为主的格局,学科分布更加合理。
他强调,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大中国政府奖学金投入,提高使用效率。一是扩大规模。2016年,共有来自183个国家的49,022名学生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在华学习,占在华生总数的11%,相比2012年增加了70%。二是服务国家战略。奖学金向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倾斜,成为国家战略人才和人脉储备的重要渠道。2016年奖学金人数前10位的国家依次为:巴基斯坦、蒙古、俄罗斯、越南、泰国、美国、老挝、韩国、哈萨克斯坦和尼泊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奖学金生占比61%,比2012年提高了8.4个百分点。三是提高人才层次。2016年奖学金生中,硕博研究生比例高达69%,比2012年占比增加了12个百分点。中国政府奖学金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断提升,引领来华留学向高层次、高质量发展。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