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外人文交流,将其确立为党和国家对外交往的重要战略。人文交流与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一道,已成为中国对外关系发展的三大支柱,是推动双边和多边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在国际交往中多次强调密切中外人民往来、厚植中外友好民意基础的重要性。刘延东副总理亲自挂帅担任中俄、中美、中英、中欧、中法和中印尼六大高级别中外人文交流机制中方委员会主席,领导和指导机制中方成员单位与有关国家和地区深入开展人文交流与合作。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中外民众的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相互理解,不断拓展中外人文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在促进合作共赢和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回顾历史,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从无到有、从小变大。自2000年中国与俄罗斯建立中俄教文卫体(人文)合作委员会至今,我国先后与俄罗斯、美国、英国、欧盟、法国和印度尼西亚建立起了六大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六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充分发挥引领作用,逐步形成了高层支持、官民并举、多方参与的中外人文交流格局,涵盖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广电、媒体、旅游、妇女、青年、档案和地方合作等多领域。在机制成员共同努力下,机制汇聚了丰富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 2000年11月,为落实中俄两国元首达成的共识,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全面发展,统筹规划有关领域的合作并使其机制化,双方成立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交流领域涵盖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在交流的过程中领域不断增加。2007年7月,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更名为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委员会下设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媒体、电影、青年8个领域的合作分委会和档案合作工作小组。截至目前,委员会已经召开16次大会。当前,委员会中方主席由刘延东副总理担任,委员会俄方主席由戈洛杰茨副总理担任。
随着交流的深入,中俄人文合作内涵日益丰富,人才联合培养、高校联盟、卫生防疫、旅游投资、媒体交流工作,以及青少年运动会、文化节、电影节、档案展、青年代表团互访等各项活动有序推进。2014-2015年,在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倡议下,双方共同举办青年友好交流年,在此框架内共计开展活动800余项,包括青年学生联欢节、青年学者研讨会、青年科学家论坛、青年记者互访、青年企业家俱乐部、青年运动员共同训练、青年艺术家对话等。
2016年,中俄开展“中俄媒体交流年”。2015年12月17日,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闭幕式暨中俄媒体交流年开幕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李克强总理和梅德韦杰夫总理出席活动并致辞,刘延东副总理、戈洛杰茨副总理和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双方成员,以及教育、青年和传媒领域的代表也出席了活动。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