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今年全国两会开始前两天,教育部举行新春新闻发布会,介绍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的最新数据、进展和趋势。会上,就不久前被媒体关注的清华大学招收国际学生办法改革,再有记者提问,对清华招收国际学生取消笔试,引发有人感叹“十年寒窗不如一纸外国国籍”怎么看?对此,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许涛表示,清华大学在国际学生招生方面有自主权,相信清华的改革不会降低门槛,而是会招到更多优秀的学生,社会对清华的改革举措应予理解。他还说,清华大学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如以自筹资金办学模式建立的主要招收国际学生的苏世民书院,大家可以到清华去实地了解。
两会召开前夕,教育部有关部门对清华大学国际学生招生改革给予充分肯定,至少传递出这样几个信息:一是支持学校自主招生改革,特别是对已经跻身世界强校的大学,要敢于突破,教育部会为敢担当者担当;二是呼吁社会以科学态度关心包括来华留学在内的教育对外开放,多了解实情,多包容理解支持;三是希望社会理性关注用好国内国外资源,从国内国外两个大局角度思考看待问题。此次发布会上,教育部不仅发布了最新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数据,还将“一带一路”与教育对外开放、国家公派留学、来华留学、留学服务等方面的情况和盘托出,就是希望社会了解理解,为教育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环境。
应该看到,清华大学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学,其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程度,有点风吹草动就引起强烈关注并不奇怪。特别是,在国际学生流动活跃的今天,如果真有人转道国外弄个洋国籍,再回来抢夺国内稀缺教育资源,确实会让人寒心。只不过,这种无厘头的疑虑,莫须有的质疑,不仅没有事实依据,也不合逻辑。清华大学改革招生办法,本来目的是要从更多的海外学生中选才,不是降低门槛,而是提高门槛,这是一;清华已经是国内超强、世界排名靠前的高校,包括国际学生在内的生源质量必须有持续保障,只有不断改革,突破自己,才能不断进步,否则就是不进则退,就会被超越,此其二;第三,这次改革最受质疑的是取消笔试,但取消笔试并不是不要考试,这与是否为“出口转内销”者曲线回国高考埋下后门隐患并不搭界。相反,取消形式单一的笔试,让更多外国学生用他们熟悉的办法申请,倒是有助于扫除不熟悉中国独有考试模式的外国学生的心理障碍,便利更多的外国优秀学生乐于申请清华;第四,即便是拿到外国国籍的华裔子女,如果他们确实合格,也没有理由剥夺他们作为外国学生申请来华留学机会的道理。一些在国外大学的华人教授学者,他们的子女很多都进了国外名校,国际知名大学热情欢迎的华裔学生,中国的高校为什么要拒绝呢?
英国剑桥大学校长莱谢克•博里塞维奇爵士曾说,“最好的大学也是最为国际化的学府,此等学府应不仅具备胸怀天下之志,也应具备‘让世界更加美好’的实力”。这些大学所以好,正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使命摆到国际化的高度上来定位,用国际上行得通的办法获得全球一流的生源、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从而创造出人类社会需要的知识、人才和其他成果。
当然,质疑和争议也不是什么坏事情,经此一事,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了解了教育开放、来华留学教育,解除了疑惑,就是一件好事。正像有家媒体所说,这次争议,暴露了大众对来华留学和国际教育的陌生。因此,在清华招生新政争议之后,人们要思考的,恰是需要多了解一些国际教育的理念和事实,从而不至于盲目追风出国留学,不分青红皂白质疑来华留学的一些举措。经过争议,人们也许从此记住了仅2016年当年中国就有44万之多的来华留学生,已经成为亚洲来华留学重要目的地国,认识到来华留学生质量、大学国际化程度,对一所大学乃至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重要影响。
对比来看,中国大学虽然在招收国际学生等方面颇有成绩,但与世界知名大学相比,仍然存在明显差距。据今年初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周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 ,简称THE)发布的一项世界大学国际化排名,在全球国际化程度最高的150所大学中,亚洲排名最靠前的是香港大学,其次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大陆有5校入列,依次是排120名的北京大学、排128名的南京大学、排136名的中国人民大学和排145名的复旦大学。吊诡的是,综合国际排名已经位居第35位的清华大学,其国际化排名仅为142名。据专家分析,在影响THE 全球高等教育综合排名的各项指标中,国际化程度占比为7.5%,其中国际教师和国际学生两项占比5%。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介绍,哈佛、牛津、剑桥等一流大学的留学生比例都已超过20%,而清华大学只有5.8%左右。像清华这样的大学,与国际同行的竞争可谓白热化,其在国际化方面的差距,不能不被当作硬伤。清华在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过程中,自然要加大国际学生的招生力度。
国际招生考试改革,对国内高考也并非全无借鉴意义。多年以来,全社会都关注高考改革,人们一再呼吁教育要培养有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那为什么不能对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的清华多些包容和欣赏?至少,在招收国际学生时,鼓励他们先行先试一下那些国际通行管用的办法。
事实上,不少人对外国的招生办法并不了解。国外的招考,虽然不一定有一个全国整齐划一的模式,但却有十分严格的标准,特别是他们在招生中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等关键素质。曾听一位考进剑桥三一学院的中国学生说,虽然他以12个A+(一般情况下有三到四个主科的A+就具备申请资格)的成绩被学院以全奖录取,但他发现,三一学院里的同学个个都有过人之处,个性张扬,才华横溢。包括他在内,这些同学的选拔都不是通过标准考试,而是通过面试选拔的,是在几倍于录取人数的面试者中脱颖而出的。这种招生申请审核的方式,看似低门槛,实则最见学生功力。人们还不知道,清华具体会设置怎样的审核,但可以相信,已经跻身世界名校的清华,不会降格以求。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充满竞争和机遇的时代,也处在一个从数量扩张到内涵质量提升的时代,同时也是与世界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的时代。经过长时间的不懈努力,中国终于到达了GDP总量世界第二的位置,但人口素质、教育质量却还远未到达这样的地位。据专家统计,2016年,中国8亿劳动力创造了11万亿美元GDP,而美国1.7亿劳动力却创造了18万亿美元GDP,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还差距甚远。中国要赶上发达国家,清华、北大就要赶上哈佛、牛津、剑桥。在这条路上,中国大学的国际化,中国对国际水准的追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教育国际化、教育对外开放的时代潮流同样不可阻挡。近些年来,包括初高中学生在内,中国到发达国家留学的人数有增无减,对国内大学生源并非没有冲击。早在数年前,清华大学就有教授呼吁,清华要有办法留住优秀的本科学生。稍加观察和思考,人们就不难看到,优秀生源正在开放的教育资源国际流动环境下成为激烈争夺的对象,因此也就不难理解清华改革国际招生办法的初心。既然优秀生源在国际间流动,中国就要到世界上去竭力争取。国际上有通行管用的做法,中国就要借鉴这些管用的做法。早在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全国留学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指示时就曾强调,留学工作要适应国家发展大势和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统筹谋划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培养造就更多优秀人才,努力开创留学工作新局面。
中国的优秀学生要走出去,外国的优秀学生要引进来。清华从国际学生招生改革入手,捅破了教育改革开放的又一层窗户纸,触碰到了教育改革开放的又一个难点。这种改革就是要打破固化思维和既定模式,不再患得患失,而是让教育找到创新精神、发展动力和竞争能力。在这个问题上,的确到了全社会对教育开放的不断加深认知和共识的时候了。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