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亮点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在今年两会上所提两个建议都与留学相关:一个是如何引进优秀人才,一个是如何留住优秀生源。前者包括以留学身份出国已加入外籍的人才,后者则直指准出国留学的学生。
如果论及当今活跃在教育科研一线的知名海归,施一公是当仁不让的代表之一,他的一举一动总是引人关注,尤其会引起关心留学问题者的关注。因为他的水平,因为他的贡献,因为他的身份,因为他的态度,因为他的声音。
我们不知道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他,在今年两会上还有哪些建议。但仅从媒体不多的有关他上述建议的报道中,我们就足以看出施一公的眼光和专业,还有他对留学人员、对海归相关问题的亲切、关切与情怀。
关于出国留学,中办、国办去年初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可以算是最新的中央精神了,这份文件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足见其国家意志。
从总体精神而言,这份文件可以提炼出的关键词是:统筹两个大局,提高质量水平。出国留学事业是教育对外开放全局的重要部分,如何提质增效、发挥作用?文件给出的答案是:完善“选、派、管、回、用”工作机制。
出国留学工作的这五个环节,自然包括了施一公所关注和提出的“引进”与“留住”两个问题。“引进”是出国留学工作的关键,而“选派”(施一公所提“留住”优秀生源,实际上是选派问题)则是出国留学工作的基础。
关于“引进”留学人才,我们的方针是“鼓励回国”。近年来各种层级和类别的人才计划,大多把主要目标聚集于海外留学人员,几乎涵盖了海外各类、各段人才。但由于种种原因,外籍者在实际操作中还是面临一些麻烦甚至障碍。
关于“选派”留学人员,我们的方针是“支持留学”。在国家公派留学层面,一直是结合国家战略进行有序选派,且旨在进而对自费留学进行引导。显然,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引导作用还有限,甚至出现了盲目的自费留学倾向。
上述“引进”和“选派”环节和领域出现的问题,自然包括了施一公所关注的两个问题或者两种现象,也是出国留学工作今后一段时期在完善“选、派、管、回、用”工作机制过程中可能长期面对并必须认真应对的问题。
如何应对?关于前者,在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人才政策正在不断突破,将外籍人才纳入引进视野、给予“国民”待遇的问题,各种办法正在讨论、践行。杨振宁、姚期智的问题都解决了,开放的中国自然有智慧解决其他类似问题。
关于后者,从国家层面而言,随着出国留学新形势的发展,在自费留学领域的引导和引领势必要有所作为。站在全球化的背景和国际化的角度,我们的视野以及相应的举措应该更加开放,但同时也需要切实统筹好两个大局。
从其他层面而言,无论学校、中介机构,还是学生家长,从培养一个国际化的、更有竞争力的人才的出发点而言,立足于当下的全球化环境以及中国的实力和角色,理应帮助许多优秀的学生可以有更理性的选择,不一定盲目早早出国。
随着时代的变迁,出国留学呈现出各种潮流、各种特点。站在今天的国际国内大势下,无论引进人才,还是派出人员,我们既不能一叶障目,也不能一劳永逸,以留学工作方针为基调,以国家战略为目标,以时代变化为维度,才是正解。
对于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有过多年海外留学和工作经历的施一公们来说,如果他们意识到引进优秀人才还有障碍、留住优秀生源正面临问题,而且就在两会的最高殿堂上关切、表态、发声,确实应该引起社会各界格外的注意。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