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留学问题除了高端人才、回国潮、来华留学这些重量级话题,像中学生留学这样很接地气的问题,也进入了代表委员的视野。与以往不同的是,过去说到中学生留学,人们更多关切的是低龄留学生的安全,而今年,这一话题则和人才智力流失挂上了钩。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教授在两会期间说,近年来,高中生出国现象愈演愈烈,尤其是高中优秀学生群体中,出国的也越来越多。优秀高中生毕业后出国,对国家高等院校发展、人才培养的影响是深远的,这样造成的智力流失会对国家发展造成影响,建议国家做出一些应对。
施一公教授的观点一经媒体传播,立即引起广泛关注。毕竟,在此之前,很少有人认为高中生留学会造成人才智力流失。高中生留学并非这两年刚热起来,在京、沪、穗、深等城市,高中生甚至初中生留学,少说也有十几年的历史了,但人们很少把中学生出国留学,和国内高等教育优质生源的流失联系起来。相反,倒是包括高中生在内的大量低龄留学生,成了新近留学热的一大风景。君不见,不少中学的业绩墙上,早就是国内外大学一张榜了。换句话说,不少学校的高考已经是国际范儿的了。更不待说那些开设国际教育课程的学校,学生们一直准备的就是A-LEVEL、SAT、IGCSE等这些欧美学校的入学考试。
当然,低龄留学潜在更多风险,盲目跟风的低龄留学不宜提倡,不过,单从选择教育资源的角度看,根据国家“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出国留学工作方针,孩子什么时候去哪里留学,和他们什么时候参加国内高考一样,都有权自由选择。
但施一公教授的担心,还是触动了人们的敏感神经。因为大批优秀的中学生出国留学,不仅难免被发达国家的“人才收割机”截流,也的确带走了一大批国内高校的优质生源。即使这些中学生仍然处在成长阶段,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才,他们的留学去留和人才智力流失似乎暂时还搭不上关系,但优质生源不足必然影响办学质量,再高端的人才也要从基础开始选育也是事实。从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角度而言,出国留学应避免低龄化,也逐渐成为各界共识。
还在上个世纪,新加坡就从国内一些优质中学成批招收留学生,香港若干大学也以优厚奖学金和内地顶尖大学竞争高考尖子生。欧美对中国留学生从早年主要吸收研究生,到近年大批吸收中学生、大学生,一方面是国际教育市场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人才争夺向低龄延伸的必然。特别是国外的那些顶尖院校,对世界范围内的顶尖学生更是青睐有加,千方百计纳入旗下。在全球化背景下,低龄优质生源的争夺,不仅是人才争夺的前奏,也是各院校在世界上教学水平、研究能力、影响力、竞争力的直接较量。
其实,国内有识之士早就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同样是清华大学教授的钱颖一,就把这个问题提到了学校本科教育的一个会议上。据说,清华大学过去有个“三高”的提法,一是大学起点高,二是师资水平高,三是生源质量高。如果生源质量下降,学校水平、师资水平也必定要发生问题。所以,施一公、钱颖一等人发现并提出这个问题,应该说不仅反映了他们的敏锐和深刻,也反映出他们在严峻挑战面前的胸怀和担当。
越来越多的迹象标明,中外大学、甚至一些中学之间,对优质生源的争夺,正在越来越白热化。就在前不久,同样的关切发生在匈牙利。匈牙利自由党发言人波斯·阿奈特在记者招待会上说,越来越多有天赋和有比较好的家庭背景的考生选择离开匈牙利。数据显示,匈牙利几所重点高中所培养出来的精英人才当中,选择前往其他国家留学的人数占到了30%-50%之多,并且其他“普通高中”的学生选择出国读书的人也不少,达到了5%-10%的比例。对此,她认为,这些人才流失对匈牙利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如果高考就等于与最有才华的年轻人离别的话,这个国家将面临巨大的问题。
如此看来,我们是否也到了加深思考和应对中学生大批出国这一现象及问题的时候了呢?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