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2017两会专题 > 两会焦点 > 正文
今天我们怎么讲好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 来源: 光明日报




  随着我国走出去的步伐日渐加大,“讲好中国故事”越来越成为我国展现文化自信、沟通与各国情谊的重要手段。在互联网时代下,担负着“讲好中国故事”职责的媒体,也在适应时代要求中,不断调整自身,媒体融合正成为方向之一。


  媒体融合时代将如何帮助文化走出去?今天我们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在对外传播时有哪些新的注意事项?多年从事相关工作的代表委员们有话说。


  激活传统资源和坚守价值观——媒体融合的根本


  不少代表委员提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诞生了很多新的平台,拓宽了传播渠道,丰富了内容样式,对讲好中国故事起到了促进作用。


  “当下对讲好中国故事是很好的一个环境。”人民日报社原副社长何崇元委员认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特色各异,但都在讲故事。国家加快媒体融合发展,使得讲故事的传播媒介更多了、平台更大了。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龚曙光代表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把媒体融合的方向已经指出来了,就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媒体融合条件下,技术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激活传统资源和对价值观的坚守才是根本。”龚曙光代表观察到,一些成熟的媒体,尽管也制作了电子报纸、网上数据库等新媒体形式,并且取得了比纸媒更大的经济效益,但归根到底它依靠的仍是多年积累的庞大人才队伍和数据库。比如《人民日报》有自己的网站、客户端、公号,甚至“中央厨房”,这些端口呈现出的任何一个产品,一定是秉承着《人民日报》传统价值观。


  细节、真实、贴近基层——新时期文风特点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风,贴近时代需求的文风才能讲好中国故事。细节、真实、贴近基层,代表委员们不约而同提出了新时期文风必须要坚守的特点。


  讲故事一定要有细节。何崇元委员认为:做报纸的每篇文章都要好看,做杂志的每一页纸都要好看。怎么才能好看,就是要有细节,这比干巴巴的一二三好看。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委员认为:“文风与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有关系。英语国家的习惯是从细节说起,喜欢听具体的人和事。而中文喜欢高度概括的语言,一件事我们可以梳理成理性的一二三点,但如果用这种方式跟英文国家交流,他们就会一头雾水。


  细节从哪里来?“深入实际,要到一线去采访,不能关在房间里。”何崇元委员说,记者必须要去农村、去工厂采访,通过真实调研采访才能有生动的素材。比如当年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通篇都是细节。这篇通讯曾打动了习近平总书记,他看后泪流满面,还写了一首词。如果没有深入采访,就写不出这样的稿子。


  “一个时代的基本文风,应该体现这个时代的气质。”龚曙光代表认为,如今我们是否还沿用赵树理的农民式语言风格,还是用丁玲那种农民和知识分子相结合的风格,或者是网络段子手的风格,这取决于媒体和记者的眼光、修养。但无论什么时代,什么文风,媒体一定要把自己认为真实的东西拿出来,要符合历史规律和光任人民群众的利益。


  寻找共同利益诉求——对外传播的技巧


  龚曙光代表用讲故事的方式,说起对外传播中的技巧,即寻求双方的共同利益诉求。


  “假如某天,你家隔壁搬来一个其貌不扬的人,你会愿意天天听她讲家里的故事吗?恐怕不一定。但随着接触增多,今天她告诉你这个市场的鸡不新鲜,明天告诉你那个市场的肉是真的土猪肉,慢慢的,你发现她说的都是对的,你的生活改善了,她再说什么你都会相信,甚至愿意听。”龚曙光代表用这个故事说明了寻找利益结合点,更有助于提升传播效果。


  龚曙光代表认为:对外传播中讲述的中国故事一定要是真实的。讲述的过程一定要有耐心,以心换心,也需要时间去检验的。最重要的,就是寻找到共同的利益诉求点,即我们能给彼此带来什么利益。


  黄友义委员强调说:“在对外传播中,讲述中国故事要考虑对方的兴趣点和关注点,不能总是背政策、讲大道理,要了解对方最关切的地方,同时看到自己的优势。一旦找到了共同的利益结合点,传播的效率和认同感就会增加。”  (光明日报记者李苑、李笑萌、李晋荣报道)



责任编辑:null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