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衡光(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研究生)
现在国家非常重视海外人才的引入,出台了大量的利好政策延揽留学人员,特别是高端、优秀的中青年人才回国创业就业。受到国内大环境的感召,也有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在学成后选择回到国内发展。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2015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是52.37万,而留学归国人员达到了40.91万,较2014年占比增长了12.1%。在留学归国几成必然趋势的今天,“海归”群体的融入问题开始受到各方关注,就业是其中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人们更多地把“海归就业难”归咎于“留学低龄化”、“留学质量下降”、“好高骛远脱离实际”等,很少从心理疏导和文化冲击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海归软着陆”除了就业方面的支持之外,其实还应该包括对于心理和文化适应方面的关怀。文化交流学中有“反向文化冲击”的概念,指人因为长期生活在异文化环境中,回到母文化环境后反而出现了各种不适应的症状,包括生理及心理上的应激反应,这个阶段可短可长,症状可重可轻,出现的时间可能是在回国初期也可能是几个月之后,因人而异。大文化范畴包含很多细小的概念,气候、衣着、言语语言交流方式、食物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等都在其中。很多“海归”回国后,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心理上的落差,适应了西方的思维模式后,对于中国一些特有的文化现象比如“关系”等变得很难接受,与家人、朋友特别是同龄人之间出现了交流上的障碍等等。目前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对于留学人员在出国前的心理健康和安全防范意识的培训,但对于“海归”群体,更多的扶持还是局限在创新创业以及就业的政策待遇方面。希望国家今后能够更好地重视起“海归”群体的心理建设。毕竟现在出国留学的学生年龄层次和学历层次不断降低,这就意味着未来的“海归”群体也会前所未有的年轻化和“非高端化”,他们可能在心理方面会有更多不成熟的因素,受到留学所在国文化影响更深。从心理上更为稳妥地融入中国的社会,是生理融入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更积极、更主动地去解决诸如就业等问题。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