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伟媛(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国家公派硕士研究生)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始于明代顾宪成对年轻读书人的劝勉与期许,数百年来,口口相传,更是无数读书人心中尊奉的座右铭。 海外学子们一直秉持着“爱国,勤勉,团结,奋进”的精神,中华儿女,虽身居海外,异地求学,然牵挂祖国之心一刻未息。
值此2017两会即将到来之际,本人谨作为广大海外留学生中的一员,就留学生相关政策方面,浅谈以下两点个人拙见。
其一,“引进来”——改革引才机制,用人单位因地制宜,一人一策,广纳贤才
因国内各行各业招聘时间的差异以及与国外高校毕业时间点的不切合,以致不少留学生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延期回国择业或是顺利毕业回国后需耗费近半载的时日,才能成功就业的学友实例,着实屡见不鲜。倘若建立更为开放的柔性引才机制,鼓励用人单位以“一人一策”的方式,招聘时间上统筹考虑国内外毕业生两种情况,尤其在引进海外人才时参考国外高校毕业的时间点进行招聘;另外,倘若高校,研究所以及各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材料审核之后,在无法参加现场面试的情况下,增设视频面试(针对国外应聘者)的环节进行选拔的话,将最大限度的减少海外人才回国就业创业而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不利影响。
其二,“走出去”——清渠何有?当以人才注之,开世界之眼,育国际英才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此借用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的读书有感,推理及之,如何保有国家文化教育这口清渠,关键在于不断注进人才活水。解决“人才活水”的问题,瞄准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高技能、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的同时,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教育部应当扩大留学规模与普及宣传工作,支持鼓励从地方各级推选优秀学生以及青年教师,再经国家有关部门审核后批准赴海外高校进修,国内与海外一流高校及研究院所之间积极启动学位,师资联合培养项目;各类企业也应当选派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才赴海外开展短期亦或长期的专业研修,由国家分科研类别,拨发财政支持,为各类科研人才出国学习进修开通有教无类的绿色通道。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