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成 (柏林洪堡大学生态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德国的中国人不算太多,作为研究所仅有的几个中国人,中国就是我和外界相处的最大标签。无论是科研课题,聊天闲谈,饮食习惯,还是生活娱乐,中国都是我身上最引人注目的话题,我也渐渐成了这些外国人眼中中国人的代名词。我所认识的德国人,大多数都非常友好,也对中国充满了好奇。但是由于文化差异,不少德国人对中国人依然停留在刻板印象,对中国感到陌生,甚至有时对中国抱有怀疑,于是我常常需要和这些刻板印象“战斗”。我常常向外国人介绍我所认识的中国人,善良,勤劳,踏实。我想,我不仅是外国人眼中的一个中国人,我也是他们眼中的中国。
在海外生活,可能很多人都被问过这样的问题:“你会功夫吗?” “你只吃米饭吗”,“你的兵乓球打得很好吧”。我心里总是对这些好奇的德国人一阵窃笑,但还是故作淡定地用我自己作为例子告诉他们,至少有的中国人是像我一样,拿去这些固有标签,不过是和德国人一样的人罢了。
中国辽阔而壮美。从森林草原,沙漠冰川,海岛高山,再到千年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是千姿百态的中国。但是德国人想象的中国是符号化的中国,常常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要么是蜿蜒万里的长城,憨态可掬的熊猫,鳞次栉比的高楼;要么是交通拥堵的城市,贫穷落后的农村。
中国不止一面,中国人更是丰富多彩。但遗憾的是德国人却不够了解中国人,甚至还有少部分人对中国有些误解。德国和中国有很多文化差异,向千万德国人普及什么是真正的中国肯定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游客,企业都来到德国,德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会不断变化,而且会更加真切。作为在海外的留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这些外国人“朋友圈”的中国样本,每个人也都在不自觉地“推广”中国。
民以食为天,是中国的一句谚语,同样也适用在德国。德国朋友在我家品尝了“麻婆豆腐”和“回锅肉”后,都对口味丰富的中国菜赞不绝口。来家里的次数多了,我们交流的话题也从食物扩展到文化观念,最后谈天说地。我的德国朋友凯文,就是从我家的“食客”,变成中国文化的“粉丝”,当然还是我最好的外国朋友,最后还以伴郎的身份出席了我在中国举办的婚礼。三周的中国之行彻底改变了他对中国的印象,让他深深惊叹于中国的蓬勃生机和高速发展。
现在中国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中国的民生和国家综合实力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海外的中国游客,甚至在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有时却成了一些西方媒体津津乐道的谈资。面对挑剔目光,我想我们每一个在海外的中国人代表的不只是自己,还会被视为中国图像的一个像素。作为中国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中国元素的天然携带者。置身于与自身成长环境不同的异国他乡,跨文化交流贯穿我们生活的始终。换句话说,我们的一言一行其实就是在表现我们的中国,我在努力的生活得像我所描述的中国人,也许你也一样。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