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平,1987年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进修,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主要开拓者之一。
用自己的设备建先进的互联网
文/本刊记者 徐妍
2005年1月13日,在两院院士评选的"2004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发布仪式上,面对有些记者对中国科技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正在拉大差距的提问,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和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同时提到了名列此次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第四位的CERNET2,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不,CERNET搞的下一代互联网就已经站到了世界前列!"
路甬祥和徐匡迪所指的CERNET2,其领军人物,正是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专家委员会主任吴建平教授。
在清华园,汇聚着中国众多优秀的专家学者和年轻学子,许多人都以他们的独到之处,在这里享有盛名并为社会所关注。吴建平凭借的,是他在中国互联网界的重量级影响。
有人说,如果用互联网的任何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下一代互联网",搜到的文章几乎都会提到"吴建平";如果你键入关键词"吴建平"搜索,只要"他"是清华的"吴建平",你则会发现这些文章基本都是在谈论"下一代互联网"。
吴建平有一个包括百余名教学、研究人员,和数十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内的工作团队。他有众多的头衔和兼职,他既是清华教授,也是国家多个重要项目的负责人。
吴建平从1977年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毕业留校任教起,就一直追寻着自己的互联网梦:用自己研制的设备,搭建中国人自己先进的互联网。
如今,当吴建平和他率领的团队主要用自己研制的Ipv6路由器,搭建出与国际水平同步的CERNET2时,吴建平却说:"我们所做的事情正好赶上了国家需要,所以我们做出了一点事情,也算是实现了自己的科研梦想。"
出国前,吴建平面临的工作环境是典型的"小米+步枪"型,但他照样坚持网络研究。吴建平说:"就是想着要把计算机连起来,连成一个广域网。"
吴建平说自己想从事网络研究,是他从清华毕业留校任教的1977年开始的。1979年上研究生时,他跟导师胡道元教授提出的研究方向就是计算机网。"就是想着把计算机连起来,连成一个广域网。"
他说,那时候信息很闭塞,对国际上的科研进展知之甚少,也没有太多获取渠道,连导师都在选方向,从事计算机网络研究者寥寥无几。但当时的胡先生却意外地同意了吴建平的想法。
那时中国只有微机连接的小局域网,而吴建平想做的是大网络。但当时"巴统"对中国限制很严,网络设备根本不可能引进来。
没有设备,吴建平他们就到北京工业大学买单板机,自己加工制作。胡先生拿出了自己仅有的8万元科研费,对吴建平说:"我就这么多钱,家底都给你了!"
吴建平领着导师的另两个研究生,花了两年多时间,终于在1984年做出了网络雏形。"那时候,我们用的是国际上从1975年开始使用的X.25协议。"
"当时我们的主业不是做这个。很多人不理解,有人甚至说,'中国人计算机都没用好,怎么用网络?'"回首当年,吴建平感慨万千。
一个偶然的机会,某单位在寻找联网设备时,找到了吴建平。经过了解,他们很快就同吴建平签了2.8万元的合同,而且由该单位提供全部微机。吴建平说:"这可真是雪中送炭!"
1985年,吴建平带领他的团队很快完成了任务。在南方某地测试时,这套系统发报文,传信息都很顺利。"听说我们是用单板机做出来的,电信部门在参与验收时都不敢相信。"
如今说起"初战告捷"时的情景,吴建平依然很自豪。
因此,到1987年清华大学组建校园网,1990年北京亚运会需要建设网络时,吴建平他们就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建设任务。
出国后,导师给他一张办公桌,一部终端,一部电话,通过终端可以上网收发E-mail。吴建平说:"出国是为了在网络研究上寻找新的方向。"
吴建平坦承,中国当时的网络研究状况是:庞大的协议做成后,网络运行很慢,效率也很低。他开始强烈地感觉到要出去看看,但一直到1987年,吴建平才获准出国进修。
这年12月,吴建平来到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进修。
按照当时的邀请约定,吴建平在UBC进修一年。导师就安排他进行X.25的测试,给了他一张办公桌,一部终端,再加一部电话。"当时在网上,最新奇的就是发E-mail,通过这部终端,我可以上互联网收发E-mail,并进行TELNET、FTP方面的操作。"
一年之后,由于吴建平的出色工作,导师挽留他延期并攻读学位,但按当时的政策,清华只同意了他延期一年的申请。
1989年12月20日,吴建平一天不差地回到了母校。"我的国外导师陈天雄教授对我按时回国起了很大作用。他告诉我:你留下来,我马上给你工作,你会过上舒适的生活;但你的社会地位,永远不会比在中国高。你回去则一定大有前途。"
吴建平说。
回国后,吴建平对互联网有了更大的想法,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吴建平说:"有人说,如果没有CERNET,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可能还要推迟几年。我确信,我们在做一件伟大的事业。"
一直梦想着用自己的设备搭建自己的网络。吴建平回国后,自然是对联网、组网等有了更大的想法。
更关键的是,吴建平回来时的中国,已和他出国前有了很大变化:更加开放并与国际紧密联系。
那时,中关村已经开始筹建地区网,吴建平便参加了总体组的工作。
与此同时,学成归来的吴建平大胆领着几个年轻人,承担起北京商品交易所计算机交易系统的研制工作。那时,他带着20多名教师和研究生,全力进行封闭式开发。仅用100天,他们就采用最新的TCP/IP技术和UNIX系统完成了任务。这项工作给前来参观并正在论证筹建教育和科研网的国家计委有关人士吃了颗定心丸,也为吴建平实现互联网梦想迎来了最为关键的机遇。
1994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元年。巧的是,也就是在这一年的1月8日,当时的国家计委科技司负责人找到当时的国家教委副主任韦钰,探讨在高校建一个教育和科研网。
吴建平(右)和老搭档李星(左)参加"2004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发布仪式。
3月底,清华大学等6所高等学校,通过国家教委向国家计委提交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项目建议书"。建议书8000字,吴建平是该建议书的主要起草人之一。
6月1日,为承担建设CERNET,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成立。41岁的吴建平被学校任命为该中心主任。担任副主任的也是刚从国外回来没多久,后来一直和吴建平搭档的李星。
7月初,由清华大学等6所高校建设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试验网开通,连接了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西安等5座城市。
8月,国家计委批复《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项目建议书》。
11月2日,国家计委批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从成立的那一天开始,CERNET就承担起了开拓中国互联网技术研究与建设的历史重任。"CERNET是完全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建设和管理的互联网。"吴建平对此十分欣慰。
1995年11月,CERNET提前一年建成了第一个覆盖全国范围,并有独立国际出口的TCP/IP计算机互联网,联网单位达到108个。当时中国没有其他互联网可以提供服务。
"当时电信给我们开通线路时,都是拿着说明书,边看边开通,电信都没想到,这也能挣钱。"吴建平笑着说。
CERNET的建成开通,直接刺激了国内互联网的发展,就在CERNET验收之时,中国电信开始建设后来被称为公众网的互联网。从此,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拉开了大幕。
1996年2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互联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认定CERNET为中国大陆具有独立国际出口的全国四大计算机互联网络之一。
同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第一次出现了CERNET的名字:"国家对重点基础性研究的重大项目给予支持,逐步充实重点基础科研设施,建设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示范网络。"
在吴建平看来,1995年示范工程通过验收后,CERNET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95年建成CERNET示范工程到1998年,是艰苦的创业期;从1999年至2003年是发展期;从2004年开始,则进入加速发展期。
在国家计委支持下,1996年始,CERNET承担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在网络管理、网络安全、搜索引擎、重大仪器共享、路由器等关键设备方面展开了研究,填补了我国在这些领域的空白。
随着互联网用户迅猛增长,到1996年底,CERNET遇到了最艰难的时期:遭遇了最大的发展瓶颈——主干网64K的带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由于电信行业的垄断,当时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但还是租不到高速线路。"吴建平回忆说。
紧急关头,国家计委支持的"CERNET主干网升级工程"解了燃眉之急。他们支持建设的CERNET卫星传输网,使CERNET主干网带宽达到2M。同时,教育部批准的"共同分担通信费用"的政策,也解决了CERNET长期发展的运行维护问题。
1998年,教育部"211工程"启动,该工程用于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使CERNET又增加了28个省级节点,节点通达到大陆所有省、市、区,完成了CERNET全国网络的构架。
但长期困扰CERNET发展的通信线路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并伴随着CERNET的逐渐壮大,不断突出。
1999年,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毅然决定在远程教育项目上,拿出一半的资金,支持CERNET高速主干网建设。此举解决了限制CERNET发展的线路传输问题,CERNET主干网带宽升级到了2.5G。
吴建平领导建设完成的CERNET,现在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学术性公益网络,也是中国第二大互联网,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CERNET至今还保留着其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10多项"第一"。
面对CERNET十年间的成就,吴建平头脑十分清醒。"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如果没有CERNET,中国的互联网还要推迟几年。当个人的事业正好和国家的需求一致时,事情就容易做起来。我确信,我们在做一件伟大的事业。"
以吴建平为首的CERNET专家,密切关注着国际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动态。吴建平说:"我们不仅抓住了这次机会,也受到了国际先进互联网国家的尊重。"
2004年12月25日,在CERNET庆祝自己开通十周年的那天,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核心网CERNET2主干网正式开通。
CERNET2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纯Ipv6互联网。它标志着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全面拉开序幕,并在世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上取得先机。在这件事上,中国不仅抓住了机会,也受到了国际先进互联网国家的尊重。
下一代互联网究竟是个什么概念?吴建平说:"与第一代互联网相比,下一代互联网将会更大、更快、更安全、更及时、更方便。随时、随地,我们可以用任何一种方式高速安全地上网,任何可能的东西都会成为网络化生活的一部分。"
1996年,也就是在互联网刚刚进入中国两年后,美国人就开始了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建设工作。这些敏感的东西一刻也没有脱离吴建平们的视野。1998年,CERNET建设了中国最早的Ipv6试验床。从这时开始,以吴建平为首的CERNET专家学者为研究建设中国的下一代互联网,争取在世界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上取得发言权,奔走在各个部门之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拿出前所未有的2000万元,支持建设中国下一代互联网——中国高速互联研究试验网络(NSFCNET)。2000年10月,NSFCNET初步开通,这也是中国第一次与INTERNET2连接。2001年,该项目通过国家验收。
2001年,CERNET首次提出建设全国性下一代互联网CERNET2计划。
2002年"两会"期间,当年曾参与"863计划"建议的杨嘉墀等57名院士联名上书,提出"建设我国第二代互联网的学术性高速主干网"的建议。
当年8月,有关部门成立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战略研究"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就设在CERNET网络中心。
2003年2月,该委员会提出《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项目实施方案建议》,建议把"中国下一代互联网(CNGI)示范工程",作为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战略的起步工程。
2003年7月,在"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战略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8部委联合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推动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有关工作的建议。
8月,国务院批准了该建议,启动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示范网络核心网建设项目。
在当年举行的项目招标上,CERNET一举夺标,承担CERNET2的建设,并承担起建设中国下一代互联网交换中心的任务。
2004年1月,美国INTERNET2、欧盟GEANT等全球最大的几个学术网共同宣布,开通全球Ipv6下一代互联网服务。CERNET2受到邀请,成为全球八大下一代学术网之一。
面对中国咄咄逼人的气势,美日等国家感到了压力。2004年11月17日,TCP/IP协议合作发明者、互联网雏形ARPANET网络系统设计者、被称为"美国互联网之父"的罗伯特·卡恩博士在访问CERNET后表示:"在下一代互联网方面,美国需要尽快追赶中国!"
当然,在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上,中国还要追赶的地方也有许多,比如用来搭建网络的核心路由器等技术设备。可喜的是,CERNET2这次所采用的核心路由器等技术设备,其国产率已经超过了80%。这其中,也有吴建平的梦想和贡献。
吴建平说,CERNET2已经广泛使用了中国研制的Ipv6路由器,在CERNET的20个核心节点配置的Ipv6核心路由器,80%以上采用国产设备。这标志着我国在下一代互联网关键技术上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世界上只有美、日、中三个国家可以生产核心路由器。
在吴建平的研究计划里,他从来也没有放弃过联网核心设备的研制。CERNET2所采用的Ipv6核心路由器之一的BE12016,正是他领导和主持的另一个科研小组完成的。该路由器具有完全软、硬自主知识产权,是一种可以提供Ipv6/Ipv4功能的双栈核心路由器。
吴建平说:"国产路由器在CERNET2的运行效果出乎意料地好。在一定程度上,这比CERNET2的开通具有更重要的国家战略意义!"
CERNET的十年,就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创新十年的缩影,也是吴建平实现"用自己的设备建先进的互联网"的梦想的十年。回顾十年,吴建平和CERNET的专家们很骄傲于正确的技术路线与创新思路。
吴建平(右一)应邀代表中国出席欧盟开通下一代互联网仪式。
追问下一代互联网的展望,吴建平还是坚决地说:"我们不预测未来,但我们会努力创造未来。"
(题图摄影:高海涛。本文其他图片由陈志文供稿。)
吴建平,1953年生。获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硕士、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博导,清华大学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专家委员会主任、网络中心主任。
在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高性能路由和交换,以及形式化协议一致性测试理论及其技术等方面有杰出的研究成果。先后主持并完成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多个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00多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0项。
中国计算机互联网络的主要开拓者之一。1994年开始主持研制中国第一个国家计算机互联网——CERNET。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络研究的主要发起者和推动者之一。他主持的我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核心网CERNET2"已经开通。由他主持开发的Ipv6核心路由器,标志着我国在互联网核心技术方面获得了突破。
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2003年起担任"973计划""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