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新中国70周年专题 > 留学中国 > 正文
一位总统的母校之行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

1.jpg

  穆拉图总统为北语题字

  穆拉图·特肖梅,埃塞俄比亚总统。1976年以公派生的身份来到北京语言大学学习汉语,后在北京大学学习本科、硕士和博士课程。1991年进入埃塞俄比亚外交部,先后担任驻日本、澳大利亚、中国等国家的大使;担任埃塞俄比亚联邦政府经济发展及合作部副部长、农业部部长;2002年10月起任议会联邦院议长。2013年10月当选总统。

  老穆“回家”

  “北语走出来的总统今天回到母校了!”

  “老穆,欢迎你回家!”

  2014年7月9日上午,北京语言大学校园里,彩旗随风飘扬,“中埃友谊天长地久”的大幅标语格外醒目。阔别母校37年后,北语校友、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特肖梅再次回到北京语言大学,与当年的老师、同学共叙母校情。

  穆拉图总统一下车,中外学生“老穆,老穆,我爱你,欢迎回到新北语!”的欢呼声就包围了总统。学生们手中摇动的中埃两国国旗,传递着对校友的问候,穆拉图总统也频频挥手,向北语师生们问好。北语青年教师代表为穆拉图戴上了北京语言大学校徽,埃塞俄比亚留学生献上了鲜花。

  在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就读的埃塞俄比亚留学生阿贝尔说,能够在北语见到穆拉图总统,他非常兴奋,“总统在中国完成了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业,能讲流利的汉语,而且熟悉中国文化,这将促进中埃双边的交流与合作,并增进中埃友谊。”阿贝尔已经在北语学习了两年汉语,他希望在北语完成学业后,能够像总统一样为中埃的交流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北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1976年,穆拉图以公派生的身份来到北京,到达北京的第一站就是北京语言大学,他在北语学习汉语,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如今,成为总统的穆拉图依然心系母校,他表示,非常感谢曾经给予他汉语启蒙教育的北语老师们。

  看着北语档案馆珍藏的38年前穆拉图的学籍卡、成绩单、学习鉴定表、同学合影,穆拉图难掩内心的激动,“1976年,我第一次来到北京语言学院(现为北京语言大学),当时有7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在这里学习汉语,这是我第一次置身于不同国家和文化的环境之中。北语不仅为我上大学打下了良好的汉语基础,也让我有机会接触并融入到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的氛围中去。我为曾经是北语的一名学生深感骄傲。”穆拉图表示,能够有机会拜访中国这个伟大的国家,他深表荣幸;能够回到北语——这个中国语言和文化研究的中心,他非常高兴;他也非常感谢北语师生当年给予他的帮助。穆拉图欣然同意,在北语设立由他的名字命名的基金,以资助奖励来北语学习汉语的世界各国留学生。

  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向穆拉图赠送了《讲述中国》《汉字的智慧》《汉语名句集锦》《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等中华经典图书。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将亲笔题写的“仁者无敌”书法竖轴赠送给穆拉图总统,希望他常回母校看看。

  穆拉图欣然用毛笔为母校题字:“北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北京语言大学创办于1962年,迄今为止已为世界上176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5万余名懂汉语、熟悉中华文化的外国留学生。在北语的中外校友中,已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学者,如联合国副秘书长卡塞姆·托卡耶夫、哈萨克斯坦总理卡里姆·马西莫夫、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伊戈尔·弗拉基米洛维奇·莫尔古洛夫及法国驻华大使白林、古巴驻华大使阿尔贝托、法国汉学家白乐桑、德国汉学家顾彬等。他们为中国走向世界和让世界了解中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png

在北语学习时的穆拉图

  “她像妈妈一样关心我”

  穆拉图的班主任王砚农老师见到往日的学生,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欢迎你回到母校,非常高兴你还记得我。我至今还记得38年前,我们在教室上课的情景,当时的你学习努力、认真,从不缺课。跟老师关系也特别融洽,课上我们是师生,课下我们是朋友。当时你跟老师说过你的心里话,希望将来回国后好好建设自己的国家。今天你有此成就,是你努力的结果。”

  穆拉图紧紧地握着王砚农老师的手,依然亲切地叫她“王老师”,他动情地说:“非常高兴能够见到当年教我的王老师,她像妈妈一样关心我,但是在学业上对我要求严格。她对我来说是最特殊的一位老师。”

  穆拉图的专业课教师赵玉品也表达了她的喜悦之情:“欢迎你回到母校,我还记得当年你在主南教学楼201教室上课时,坐在最后一排的左侧,听课特别认真,喜欢提问题。那时我就希望你将来有所作为,如今看到你的成就,作为你的老师,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

  “当时来北语留学的非洲学生很多,但是穆拉图很特别,虽然他没有汉语基础,但是学习的效果比较显著。”每周教授12节基础汉语课,让赵玉品老师渐渐注意到这个学习用功的学生。在课堂上,穆拉图与老师积极地互动,敢于表达,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各项训练,高效率地利用课堂时间;课下,穆拉图总是按时完成作业,不懂的问题就向老师请教。穆拉图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汉语学习上渐渐展露出他的语言天赋。

  随着语言学习的进步,穆拉图渐渐熟悉了周围环境。性格开朗的他还与很多中国人交上了朋友,有空的时候,他常和他的中国同学一块逛街、喝啤酒、聊天。对北京的大小胡同,他都十分熟悉。留学北语期间,他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语言实践活动:参观工厂,观看各类展览,在实地考察中更多地了解中国。

  1977年,穆拉图从北京语言大学毕业,赴北京大学学习本科、硕士和博士课程。

  要把儿子也送到中国学习

  在中国的学习,为穆拉图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1年,年仅34岁的他以参赞衔进入埃塞俄比亚外交部,很快就晋升为政策制定及培训司司长。此后,他先后担任驻日本、澳大利亚、中国等国家的大使;担任埃塞俄比亚联邦政府经济发展及合作部副部长、农业部部长;2002年10月起任议会联邦院议长。

  穆拉图依然记挂着母校。在2012年北语50周年庆典之时,他发来了情真意切的贺信:

  “祝贺北京语言大学50年来为发展教育、促进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友谊所取得的成就。我相信北京语言大学已经成为中国与派遣来华留学生国家之间的友谊桥梁。值得骄傲的是,我作为当时的学生分享了这个成就过程中的特别时刻;更值得骄傲的是,我从北京语言大学毕业,获得了通往著名的北京大学和其他国家大学学习大门的金钥匙。”

  穆拉图表示,他对中国很有情缘,中国是他的第二故乡,以后他要常常回中国看看,更多地为埃中友谊作贡献。他说:“我还有一个愿望,在不远的将来送我的儿子到母校北京语言大学学习,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友谊之桥。”

  穆拉图与北语结下的情缘将继续延伸……

  来源 | 原文刊载于《神州学人》2015年第7期

  供稿 | 北京语言大学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张静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