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兰州大学,在西北构筑人才高峰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

  曾被媒体传为人才流失最严重高校之一的兰州大学,近来又被媒体关注上了。这一次被关注的,却是兰州大学近年来显现出“孔雀西北飞”的喜人景象。新中国成立后,在“开发大西北”“建立战略后方”的国家战略下,全国各地人才汇集兰州大学,学校综合实力得到迅速增强。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受到市场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兰州大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遭遇着人才流失的窘境。为了扭转人才工作的颓势,近些年来,兰州大学从源头抓起,持续推进改革,筑巢引凤的呼唤更是传遍了海内外⋯⋯如今,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的“兰大现象”。

  兰州大学创建于1909年,坐落在“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兰州。新中国成立后,兰州大学迅速发展壮大,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确定为国家14所综合性大学之一,成为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一所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211工程” “985工程”的历史机遇,全面提高办学水平。2017年,兰州大学成功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A类),学校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以诚意延揽各类人才

  近几年,学校和学院主动出击,党委书记袁占亭、校长严纯华亲自带队,先后赴海外组织开展招聘,与当地学者、中国留学人员进行交流洽谈,发出“兰大召唤”。几年间,各学院累计派出284人次赴海外开展招聘活动。

  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刘志毅就是兰州大学2018年赴海外招聘全职来校工作的第一人。此前,刘志毅的经历中没有任何兰州大学的影子。2018年4月,中国驻温哥华总领馆给刘志毅发来一条信息,“兰州大学要来温哥华招聘人才了”,这让早已有回国发展打算的刘志毅欣然参加了兰州大学的招聘会。从第一次与袁占亭书记的接触到第一次赴兰州大学考察交流,刘志毅被学校的引才诚意和浓厚的学术氛围深深打动。谈及为什么会选择兰州大学,刘志毅说:“就像人生旅途寻找知己,倾盖如故需要缘份,兰大于我而言恰恰如此。”

  和刘志毅一样被学校诚意感动而加入兰州大学的例子还有很多。2018年以来,兰大先后引进多位学界业界的高层次人才,著名高等教育专家邬大光在卸任厦门大学副校长职务后,学校领导与其多番恳谈,最终他选择了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贺金生教授加入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冯诚担任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等等。


1.jpg

  2018年4月,兰州大学组团访问美国及加拿大高校,拓展合作延揽人才

  构筑更为广阔的事业平台

  兰州大学地处西北内陆,在很多人印象中相对偏远艰苦,相较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兰州大学并不具备地理和经济方面的优势,似乎缺少了对人才的综合吸引力。然而近年来,兰州大学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和特色,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建立起事业留人的新机制。

  2017年,兰州大学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A类),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学校将学科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有机结合,在一流及特色学科的基础上组建了7个学科群,有力促进了学科间的相互支撑、交叉融合。因事找人、筑巢引凤,以学科建设引领带动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发展。

  学校提出“三个主动”,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主动接受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太极计划、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子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成立泛第三极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前沿科学中心、祁连山研究院、兰州大学生态学创新研究院、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兰州大学县域经济研究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等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平台,实施人才特区政策,使国家和地方“事得其人”,使学校“人得其事”,使人才有事干、干成事。


2.jpg

兰州大学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打造无后顾之忧的工作平台

  越来越多人才的聚集,有力地推动着学校发展。然而,引进人才只是开始,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才能造就一支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人才队伍。为此,兰州大学在坚持人才强校的战略下,从政策支持、条件改善、物质保障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为人才成长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这几年,兰州大学在人才工作方面提出构建稳定、培养、引进有机结合的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体系,先后出台《中共兰州大学委员会关于新时代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兰州大学“萃英学者”发展计划实施办法》《兰州大学青年教授聘任办法》《兰州大学青年研究员聘任办法》《兰州大学外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暂行办法》《兰州大学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资助办法》《兰州大学外籍教师聘用管理暂行办法》《兰州大学师资博士后项目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多形式聘请各类人才,多举措培养青年人才,使更多有发展潜力的人才脱颖而出,为学校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发展动力。

  为进一步拓宽师资补充渠道,创新体制机制,面向海内外聘任具有创新思维和发展潜力的青年优秀人才;制定面向校内教师破格晋升的办法,为学校青年教师打通快速发展的通道;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进“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在本学科专业领域取得过学界公认学术成就的高层次人才;推进智力引进工作,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开展学术交流;引进全职外籍教师,不断提高教师中外籍教师的数量和比重,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持续推进师资博士后项目,在充分发挥博士后科研潜能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人才储备遴选机制。

  2018年初,学校着力推进“5+4”综合改革,对学院和教师实施分类评价、分类考核制度,改变职称评审标准“一刀切”的做法,按照理、工、农、医、人文、社科等学科,分类制定教师职务晋升评价标准,实行差别化评价,承认教师各类有效的业绩成果。学校给原则,学院给细则,学科和专业给特色,从不同层面全方位、多角度评价人才,从根本上破除“四唯”,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各类人才成长、更好地发挥作用。

  同时,为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学校将服务保障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建立人才服务档案,简化流程,为人才提供一对一“配送式”服务;解决人才落户、子女入托入学等问题;修缮人才周转公寓,保证人才“拎包入住”;为高层次人才开通医疗保健“绿色通道”等,进一步提升人才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逐渐显现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学校在高层次人才集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兰州大学共有院士17人(含双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领军人才46人,“四青”人才29人,其中近50%为3年内所新增,仅去年新进教学科研人员118人,其中新增院士5人、国家人才工程入选者22人、海外人才37人。

  2018年,“丹麦第一个华人教授”侯小琳全职加入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兰大的核科学研究团队是我见过的国内最团结的一个。”侯小琳的“回归”,是被兰大人干事创业“拧成一股绳”的劲头所打动。加入不久,侯小琳便捷报频传,先后斩获2019年度弗拉基米尔·马耶尔勋章和赫维西奖(国际放射分析与核化学领域最高奖)。目前的核学院,师资力量正不断壮大,已有4位来自意大利和伊朗等国的外籍教师及专家加盟,未来将有更多优秀的海内外学者前来。

  黄建平曾在美国学习、工作、生活12年,2003年,他响应导师丑纪范院士“以国家需求为己任”的号召回国并出任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首任院长。16年里,他带出了一支坚守在我国大西北的国家级创新研究团队,取得了一项又一项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2018年,黄建平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在学校的不懈努力下,兰州大学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汇聚了一批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人才工作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景象,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加强。近几年,学校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激活科研力量,2018年,在Science发表两篇研究成果,斩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1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参与嫦娥四号伽玛关机敏感器总体设计和地面模拟装置设计工作,助力嫦娥四号任务圆满完成;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初步形成了“1+x”智库架构,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兰大智慧”⋯⋯


3.jpg

兰州大学榆中校区风景

  兰州大学求贤若渴、爱才引才用才的举措不仅打动了人才,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其人才队伍建设的止跌回升,更使国内多家主流媒体都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兰州大学实现了优中选优的良好局面,逐步打破了人才流失的困局”“向心力、吸引力与日剧增,本土人才、引进人才、海归人才得以各展其能,在工作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究其兰州大学迅速发展的原因,校长严纯华的一句话可谓最凝练之语:“国家找回了我们,我们找到了自己。”建校110年来,“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一直是兰州大学肩负的重要责任和使命,也是一代代兰大人锲而不舍的目标和追求。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教育部等各部委和甘肃省支持关怀下,兰州大学将持续强化人才工作,不拘一格延揽人才,吸引“大师”的同时注重引进和培养成长型、潜力型人才,在祖国西北地区构筑起人才高峰。(原标题:构筑西北人才高峰)

  本文原载于《神州学人》2019年9-10期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刊

  留学与“中国号”

640 (1).jpg



责任编辑:贾梦溪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