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怀着建设祖国的理想去学习,才会在遇见困难和挫折的逆境中不惧困苦、奋发有为,最终能成就一番事业;若是只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世俗动力,是克服不了任何困难,也难以有所作为。
《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古代士人要求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人世界观的构成格局,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家、国、世界之间的关系是:由个人构成小家,由小家构成国家,由国家再构成世界。可见家国情怀自古便深深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个人与家国息息相关,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可能实现一个人的美好梦想和远大追求。
作者生活照
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从小就对祖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如今虽然身在海外求学,但是心里仍牵挂着祖国。祖国是我坚强的后盾,因为有祖国的繁荣富强,我才能自豪地对外国人说,我来自中国,那是一个美好的地方,欢迎你们也到中国去看看。在异国他乡的各种经历,都让我深刻体会“家国”二字的分量。在此,我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说说一个普通在韩中国留学生的家国情怀。
作为一名学生,就先从学习谈起。清代的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读书人总是要为家国的兴亡担负起责任来。现在的中国,虽然已不是晚清的那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读书人需要负担的责任。周恩来总理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值得当代青年学习。读书人首先要明白自己读书的目的,没有理想的读书人,会失去读书的动力。而家国情怀是读书的动力中最崇高的一种,怀着建设祖国的理想去学习,才会在困难和挫折的逆境中不惧困苦、奋发有为,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若是只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世俗动力,克服不了任何困难,也难以有所作为。我选择到韩国学习设计,就是希望通过学习做出一些成果,从而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一个人的力量虽然有限,但是若能有一点点的提升也是对国家的贡献。
再从生活方面说说在外留学生的家国情怀。复旦大学的张维为教授有一句调侃的话:让留学生更爱国的,不是中国心,而是中国胃。细细想来,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身在海外,总有诸多不便,最不便的就是生活上的不便。每到吃饭的时候,看着一堆食之无味的当地食品,总是会想念中国菜,这对中国人来说是很煎熬的。身边的中国同胞中,最受欢迎的人,往往是那些能做得一手好菜的人。其实当地的食物也并不是特别糟糕,但菜品的种类并不多,吃上一段时间后,就会觉得每天实在没有什么可吃的。而且韩国的水果种类很少,价格昂贵,更让人怀念祖国那无处不在的水果摊。我对张维为教授所言很是认同,中国的原装胃让留学生们并不想长久的待在国外,国外的生活质量并不比祖国好。
谈完了学习生活,再从与当地人的人际关系上谈谈留学生的家国情怀。我认为,与当地人相处,也会提升留学生的家国情怀。常言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外国人中有喜欢中国的,也有排华分子。我曾经勤工俭学在便利店打工,就碰见过当地人过来挑衅说他最讨厌中国人,我并没有冲上去揍他一顿,因为揍他只会让他更讨厌中国人,还会让旁观的人也觉得中国人野蛮好斗,不如不理会他,用中国人的良好形象来维护我们的祖国。还有一次在课上,有一个韩国教授说中国人不讲卫生,在火车上乱扔垃圾等。对于这种歧视性看法,我们有义务维护祖国的形象,于是我课后发了一封邮件给他,附上了高铁内干净舒适的乘车环境的照片,告诉他实际情况并不是他说的那样。教授收到邮件后,竟然在下一次上课的时候公开道歉,并说他会再去中国多看一看现在的情况。
最后,再来说说在韩留学生亲身感受到的祖国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我2010年来到韩国留学至今,经历了语学堂、本科、硕士、博士等阶段,每个阶段看到的中国对韩国人的影响都不一样。我刚到韩国的时候,感觉韩国对中国的认知度还不太高,甚至一些韩国人认为中国还是未开化的蛮荒之地,他们总会问中国同学一些奇怪的问题,诸如中国有没有汽车、空调之类。而现在,我感觉越来越多的韩国人对中国有了各种各样赞叹。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常会听见韩国同学说“中国现在在某个方面做的最好,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成果”,这种他人口中的转变,让中国学生感受到了很强的民族自豪感,也让留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祖国的影响力在逐步扩大。
留学生的家国情怀,像一杯烈酒,时间越久,越发的浓厚。愿各位留学学友们都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大家的努力下,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者系韩国东国大学影像研究院博士生,2017年入选国家公派艺术类人才培养项目,现任在韩中国国家公派留学人员联谊会宣传部部长。)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