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厦门大学建立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系列科研平台——
打造生物医药“全链条”创新体系
发布时间: 来源: 中国教育报

  ■科技创新 教育力量·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巡礼

  全球首个全自动化学发光法P85-Ab检测试剂盒,预计最早在今年底获批上市,可以提高鼻咽癌的早诊率,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这是记者近日从厦门大学获悉的。

  2023年8月,厦门大学一项科研成果发表在国际医学权威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该校夏宁邵团队发现了国际原创鼻咽癌诊断筛查标志物——抗EB病毒BNLF2b基因编码多肽的总抗体(简称“P85-Ab”),可以提高鼻咽癌的早诊率。

  据介绍,新的标志物跟现有的双抗体筛查方案具有互补性,可将鼻咽癌筛查的阳性预测值从4.3%提高至44.6%,即原来需要20至30个鼻咽镜检查才能确诊1例鼻咽癌,现在只要2至3个鼻咽镜检查就可以确诊1例鼻咽癌。其有望显著提升鼻咽癌筛查的效能、成本效益和可接受度,扩大鼻咽癌筛查的覆盖面。目前,厦门大学团队正与厦门万泰凯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进行相关产品的产业化研发。

  这是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建立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突破,再到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全链条”科研平台的典型案例。

  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突破,到应用型研究,再到校企合作完成生产,厦门大学构建起一条完整的生物医药“全链条”创新体系。

  “有自己的‘研发链’‘生产链’,我们的疫苗、生物医药就能有更多的自主权!”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张军教授说。

  在基础研究方面,厦门大学有传染病疫苗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主要侧重于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在技术突破方面,厦门大学有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教育部疫苗与分子诊断集成攻关大平台,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难题,以实现技术突破为目标。

  突破一项医药技术后,需要验证其应用效果。在“链条”最后的应用这一步,厦门大学也有自己的豪华团队: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疫苗研发)致力于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国家药监局传染性疾病检测技术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重在药品监管检测技术、评价标准和质量控制等监管科学方面的应用研究;翔安创新实验室侧重于成果转化和高端技术服务。此外,厦门大学与企业开展多维度、多层次的长期合作,推动相关成果的转化及生产,显著提升了研究成果的产品化和市场化效能。

  2024年初,厦门大学研究团队通过随访研究,证实其研制的戊肝疫苗可提供至少长达10年的高效持久保护。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医学权威期刊《柳叶刀》上。目前,厦大团队研制的戊肝疫苗是全球唯一的戊肝预防性疫苗。

  戊型肝炎(简称“戊肝”)是一种由戊肝病毒(HEV)感染导致的肝脏炎症,也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2011年,历时14年的自主研发,由厦门大学夏宁邵团队主持研制的重组戊肝疫苗“益可宁”获准上市。2020年,该疫苗在巴基斯坦获批上市。2022年,为控制戊肝疫情,无国界医生组织在南苏丹开展了全球首次大规模戊肝疫苗接种活动,为近4万人接种了益可宁。此外,全球疫苗免疫联盟计划在2026至2030年为低收入国家战略储备戊肝疫苗,以应对未来可能的健康威胁。

  据介绍,厦门大学研究团队自2007年启动针对益可宁的随机、双盲、对照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研究。团队建立覆盖江苏省东台市11个乡镇,包含市级医院、镇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所、私人诊所在内的205个监测点,并对参加临床试验的11万余名志愿者进行长达10年的随访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接种三针益可宁的10年保护率为86.6%;接种两针益可宁也可提供高效保护,在30个月内的保护率达100%。

  益可宁从研发到生产,再到最后实际保护率的监测与研究过程中,厦门大学实现了全链条覆盖,充分展示了科研独立自主的力量。

  近年来,厦门大学围绕国家传染病防控重大需求和医药产业发展需求,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成绩:研制上市了首个国产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全球首个鼻喷流感病毒载体新冠疫苗、新一代国际“金标准”戊肝诊断试剂、全球首个艾滋尿液抗体自检试剂、全球首个新冠总抗体诊断试剂、全球首个戊肝尿液诊断试剂等一批创新产品,为服务国家民生需求和支撑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年06月22日第1版


责任编辑:贾文颖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