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两会“留学声”】迟日大委员:优先推进涉外仲裁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

  今年全国两会,许多代表委员围绕留学、人才、科技及教育对外开放等话题建言献策,我们特意梳理相关金句,集中呈现。


  张文明委员:推动留学归国人才政策体系转变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副主委,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院长、社会学系教授张文明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带来了《关于留学归国人才引进政策从“筑巢引凤型”向“以才育才型”转变的建议》,提出三方面具体建议:

  一是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指导性意见或政策,推动留学归国人才政策体系从“筑巢引凤型”向“以才育才型”转变。建议从政策互惠角度,对一些特定人才提出一些明确的引进评估条款,特别评估其在本土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度。

  二是留学归国人才政策应该从“需求型”“供给型”“环境型”向“评价型”转变。当前的政策制定中还存在对政策杠杆挖掘不足的问题,这是由于各个政策主体部门的政策边界限制导致的。应该打破部门壁垒加强政策的相关讨论,制定更加切实有效的综合性人才评价政策。

  三是丰富引进留学归国人才的评价政策建设,加入“团队建设”的相关评价条款。通过分析发现,多年来留学归国人才的引进中专业方向相对集中在材料、生物医学、化工等领域。近些年专业方向也有向诸如芯片、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脑科学等多元化方面发展。分析发现,相关人才成果形式主要集中在论文发表等方面,对产业发展中的贡献有限。张文明建议,在未来的人才支持方面应尽可能向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倾斜,要注重相关研究成果的实用性评估,特别建议在人才评价机制中加入“以才育才”的相关条款,作为重要的引进人才,必须通过对本土化的人才培养(团队建设)进而实现“人尽其才”。


  凌俊杰委员:发挥香港“超级联系人”作用 促进留学生来华学习交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升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学习、旅游便利度。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委员、香港中华青年企业家协会创会主席、香港锡兰集团董事长凌俊杰建议用好香港作为国家对外开放“超级联系人”的优势,做好留学生来华学习交流工作。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让它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头堡。

  他建议推动青年交往国际化,鼓励国际青年前往香港、内地交流,一方面,在港高校设立面向国际学生的“内地交流计划”,鼓励在港留学生前往内地高校学习交流;另一方面,在港成立专注组织国际青年交流的社会团体,定期开展活动增强国际青年对内地的正向认知,为今后赴华留学或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推动建立英文课程共享机制,吸引国际学生来华留学。香港高校在英文教学方面独树一帜,他建议通过内地中国大学MOOC(慕课)平台接入香港高校的英文教学资源,共享课程资源,降低留学生来华学习的语言门槛,提升内地高校课程国际化水平。

  再者,加强合作办学,推动国际学分转换和学位互认。

  凌俊杰建议通过借鉴内地已有的“联盟”模式,批量打通内地和香港高校间的学分转换机制,提升内地高校的整体国际吸引力。例如北京“学院路高校教学共同体”通过遴选各校最具特色的课程,开放给各合作院校学生进行跨校选修,实现学分互认。

  凌俊杰提出:“未来可以通过‘1+X’的合作模式,把‘结对子’拓展为‘结联盟’,推动香港高校和多所教学特色相近、专业设置类似的内地高校,形成小型的课程学分互认‘联盟’,共同构建起一个学分互通、‘并船’开放的国际化教育生态圈。”


  王安维代表:用“china”讲好中国故事

  全国人大代表、景德镇学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王安维表示,瓷器的英文名是“china“,我们要用“china”讲好中国故事,不断增强中华陶瓷文化“走出去”的感召力。

  王安维表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教席(以下简称“教席”)是整合全球优质资源服务世界陶瓷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也是连接高校与政府的重要桥梁。

  王安维建议,应加强该教席在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内涵建设并开展深入调研,统筹各方资源,形成“众人划桨开大船”的合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迟日大委员:优先推进涉外仲裁人才培养

  迟日大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战略规划。在国家级层面设立涉外仲裁人才培养专门机构,负责统筹规划、协调各方资源,确保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序进行。

  加强学科建设和课程设计。在高等教育中加强涉外仲裁相关学科的建设,鼓励和支持高校开设仲裁相关专业或法律课程,确保学生具备系统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推进涉外仲裁实践基地建设。引进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涉外仲裁专家作为教师资源。鼓励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建设涉外仲裁模拟实验室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和模拟仲裁庭、案例分析等实践机会,增强其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涉外仲裁人才培训。定期举办涉外仲裁人才培训班,邀请国内外知名仲裁员、律师和专家学者授课,提高现有仲裁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国际化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与国内外仲裁机构和律师事务所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积累实践经验。
  建立涉外仲裁人才库。建立全国性的涉外仲裁人才库,将优秀的涉外仲裁人才纳入库中,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仲裁机构、国际法律组织等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提高我国涉外仲裁的国际化水平和服务能力。
  完善政策激励,优化发展环境。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校、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培养涉外仲裁人才。对参与涉外仲裁人才培养的个人和机构给予一定的税收、资金等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


  信息汇总自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报等。


责任编辑:贾文颖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